基于能力贫困理论下“616”对口支援工程的困境分析
2015-05-30冯翔吴伟
冯翔 吴伟
摘要:“616”对口支援工程是推动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能力贫困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三个方面,“616”工程现阶段面临的不少问题。因此,对口支援县市的发展潜能要得到激发,应该着手于对人力、社会、物质资本三个方面的不断探索。
关键词:能力贫困;“616”对口支援工程;资本;困境
1.能力贫困理论的内涵
能力贫困(capability poverty)是普遍认可的定义是阿马塔亚.森首先提出来的。他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了多部关于贫困问题研究的著作,认为:“贫困不是单纯地由低收入造成的,而是由基本能力缺失所造成的”。
2.“616”对口支援工程能力贫困下的困境
“616”对口支援工程。即针对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恩施自治州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宣恩、咸丰、来凤、鹤峰8个县市,宜昌市长阳、五峰2县)10个县市实施对口支援,由1名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牵头,6个单位(4个省直厅局、1所高校或科研院所、1家大型企业)参与,对口支援1个民族县市,每年至少为对口支援县市办6件实事。该工程旨在缩小受援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保障民族地区的均衡发展。
就目前“616”对口支援工程的现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原因就是其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其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匮乏
人力资本,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简言之,就是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因此,人力资本从根本上制约着个人乃至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创收能力。
2.1.1知识文化水平偏低
对口支援民族县市人口总体文化素质偏低。据统计,2012年,该支援县初中及以上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60.9%;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4.62%。这种人力资源状况,一方面造就了大量闲置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缺乏高层次人才。以上两个方面使得其他资本的吸收能力减弱,产业成长速度减缓。
2.1.2人力资本开发存在偏失
对口支援民族县市的政府部门在人力资本开发中缺乏整体战略规划,其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人力资源的开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人才流失),人力资本的增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有长远的规划。但是,从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就得以反映,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并未足够的重视。致使人力资本开发的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政府的社会职能,应当正确的认识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避免在开发过程所产生的偏失。
2.1.3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流失严重一直是民族地区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工资收入低、平台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都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以对口支援CY县的学校教师为例,其中就普遍存在有一种现象:该校现有的教师人才,一旦考取研究生、公务员或者是有了相对高的职称,便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选择到县市中心学校或者外地其他高薪学校任职,更有甚者选择跳槽进入企业工作。致使大量的教师人才不断流失。
2.2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短缺
对于社会资本的认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就其研究方向和学科范畴的不同,对其定义提出来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看,所谓的社会资本主要包含人与团体、社会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个体在团体和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给他们所带来的资源。
2.2.1社会关系过于简单
对口支援县市属于偏远山区,人口密度较小,甚至还有大部分农民仍然生活在偏远的乡村,其生活环境、关系结构过于简单。很多贫困村的农户很少有机会走出村庄,其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与简单的人际关系(亲戚、周围的邻居、以及村干部)。这种简单的社会资本在外出务工是表现最为明显。我们发现村里的青壮年基本都是外出打工,从一家人不断的延伸到整个村庄,其务工方式都是通过村里人的介绍,从外出务工人员的口中得到相关的就业信息。至此,这些从家属、同村村民之间简单的人际关系不断的向务工城市迁移,形成更为庞大的人际关系链条。致使民族地区本来就匮乏的社会资本显得更加无力。
2.2.2人际关系淡薄并逐渐利益化
对口支援县市都属于民族地区,相对于城市民族地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礼仪和特色,但随着民族风俗、特色逐渐商业化,成为可以购买的“商品”,其本质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邻里之间、村民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减少,民族传统的关系网络也逐渐淡化。致使村民之间各自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聚在一起交流,更是发展成为现在普遍存在的无利不登门的现状,利益的大小渐渐的取代了人与人之间感情深厚,这样长期的发展下去,将使得长期贫困的农民更加难以获得社会资本。
2.2.3社会关系的獲取渠少
社会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外在的力量,其主要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政府机构组成。但是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关系的构建主要依靠亲戚、朋友、村民以及同学,并且形式单一主要是通过互相介绍,很少有社会团体(组织)为农民构建关系平台,累积社会资本。除此之外,民族地区的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交通的限制,乡村干部与村民的接触机会也不是很多,致使政府的联系渠道也在减少。这种单一的社会关系获取渠道制约了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的积累。
2.3民族地区物质资本制约
关于物质资本的理解,较权威的解释是萨缪尔森的定义:“物质资本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
2.3.1过分强调物质资本积累
民族地区要谋求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形成一定的物质资本的积累,无论是医疗、交通、学校、住房等各个方面,都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去购买硬件设施。但是从当前的形式来看,民族地区的物质资本积累已经远远的超出自身其他资源的承载极限,造成了大量的物质资本的闲置。如:废弃的公交站台、长时间无人使用的机器设备、空置的住房等。空闲的物质资本浪费并占用了其他资源,不仅没有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了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2.3.2物质资本储备不平衡
不同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物质资本的储备也应当有所区别,区域内的物质资本必须与其他资本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如: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与高素质的物质资本无相结合才能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益。即,再好的物质资源如果没有相平衡的其他资源协助,也只能处于闲置状态,不可能推动地区的经济增长。
2.3.3物质资本积累形式单一
民族地区大多数物质资本积累主要依靠政府,往往缺乏本土力量的支援,长此以往会使得“等靠要”的思想不断蔓延,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意识不断退却。在落后的民族地区本土力量的支持对于当地物质资本积累是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途径。
3.思考与建议
“616”对口支援工作历经6年,对口支援县市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受援县市结合支援单位和自身当前的实际情况,主动投身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行动,配合省级政府领导部门对于该地区产业的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鲜明的企业;完善人才引进计划,增加了受援当地的人力资本;积极的开展各项民族活动,增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将“能力贫困理论”引入到对口支援工作,不仅有助于我们分析受援民族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发展存在的劣势,同时也有助于分析受援民族县市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中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深入的思考,笔者认为“616”对口支援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3.1加强与各大高校的合作力度,保障人力资本的正常存储
在各大高校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过程中,就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现状与高校进行深入探讨,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当前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型人才,并尝试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实习基地,加大人才流动速度,保障地区人才资本的存量与活力。除此以外,支援地区应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高本土人才的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3.2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提供社会资本获取渠道
此“民族文化”不是狭义的传统民族文化活动,是指在民族地区为人们提供生活、工作、学习的交流平台。“民族文化”形式无需固定,可以是县、乡甚至可以是以村为单位举行的“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扩大其交际圈,改善人际关系。另外,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加强与偏远地区乡镇的联系,保障信息的时效性。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更广社会资本获取渠道。
3.3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相匹配,实现物质资本积累合理化
物质资本的积累应当建立的充足的人力資本前提之下,盲目的进行物质资本的积累不仅不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反而会有所制约。物质资本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但不是决定因素,往往到经济发展的中后期,相对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作用很难的到体现。将物质资本的积累与人力资本进行匹配,才能做到物尽其用,使得地区经济持续而高效的发展。除此之外,物质资本的积累不能单一的依靠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乃至个人都是应当成为物质资本的“投资人”,实现物质资本积累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