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到悟“道”
2015-05-30鲁周煌
鲁周煌
初识张丽红是在五年前的知识产权论坛上。彼时她在一家大型集团公司负责知识产权工作,认真谦虚地和与会律师们交流问题。之后虽然也时常在各种知识产权会场与她相遇,但五年后的今天,她的角色已从台下的听众变成了台上的演讲嘉宾。
“研发需要不停地学习,专利也需要学习,但专利更需要灵感、逻辑以及综合性的知识,这是我最为喜欢的一点。”张丽红谈起自己的心得,“我一直觉得,知识产权经理实际上要经历‘从术到道的过程——先学用刀,然后学如何用力,最后达到道的层面,超越刀和力的制胜之道。”理工科毕业的她,经历了从研发到知识产权、从微电子领域到医疗器械领域的越界。在张江的一家创意咖啡馆,她与记者的交谈中显得闲适而自然,“因为总想做得更好,总是有很多思路和想法,工作变得越来越忙,似乎有时候也是自找麻烦。”她笑起来,有些自嘲般地和记者感慨。
从微电子到医疗器械
2003年,张丽红还是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300多名研发工程师中的一员,因为有大量专利需要申请,公司决定新设知识产权部门,这时,管理层看中了性格开朗、沟通协调能力很强的张丽红。
“第一次接触专利是在读硕士期间,当时对这个能带来利益的东西还是很感兴趣的。”张丽红回忆说,偶然的机会,她在一次学术报告中听到一个国内很早的专利案——磁化杯专利,悲催的权利人没有从仿冒者手中拿到一分钱的许可费,只因当初没有写好专利申请文件。欣然接受了这项挑战后,初入职场的她开始了对新知识如饥似渴的学习:研习各类知识产权书籍,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和研发部进行技术沟通,和代理机构协调法律问题。“中间出现过很多新的难题,但最终通过各种努力都迎刃而解了。这是一个充满实践的学习过程。”张丽红说。
三年后,公司的知识产权业务日臻成熟,但因为个人问题,她选择了离开,去了距家不远的上海广电集团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作为广电集团下设的研发机构,主要起到技术孵化的功能。除了企业专利管理外,她还参与了标准制度下专利许可政策的设计。为了将成熟的技术和无形资产产业化,张丽红开始接触和投资方的谈判工作。在流媒体产业化项目中,她先后谈过联想、联投以及若干台资企业,做商业计划书,项目可行性报告,无形资产评估以及新公司设计。“非常幸运的经历,知识产权从创造、管理到投资,我都做过了。”张丽红说。
2009年,上广电中央研究院因集团战略调整而解散。张丽红也因此加入了世鹏实验室,和她曾经熟悉了6年的微电子行业相比,这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其实医疗器械也有电子技术,基本的技术实则是相通的。”尽管如此,初入公司的她便遇到了第一个“烫手山芋”——公司的主打产品正面临一项专利侵权,委托的两家代理公司仅给出了“会侵权”的意见,却没能告诉规避侵权的策略。
入职后,张丽红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处理此事。她做了大量的检索,在几周加班加点的努力后,找到了一个近似的在先专利。经过推导分析,发现疑似侵权的专利是可以被无效的!兴奋之时,她激动得用短信告知在国外出差的老板,老板很高兴,但对这位新进职员的判断仍有怀疑,甚至老板信任的代理公司也与张丽红意见相左。但是她并不气馁,经过多次检索,查到中国、美国及法国的多项在先专利,提出了24条无效理由,经过多轮讨论,在不侵权的前提下,提出专利部分无效的策略。最终,公司通过法律程序无效了这项专利,以最低的成本为产品设计和上市扫清了障碍。这项颇有成效的专利无效案,使曾经受到委屈的她,在新公司取得了强大的专业信赖。
当时刚成立不久的上海联影医疗正在招募团队,在张丽红看来,“这是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联影作为一家从事医疗影像设备的公司,成立之初就拥有强大的海内外研发团队,而知识产权部门却迟迟没有成立。当时,张丽红是被要求带着知识产权战略去面试的,凭着多年从业经验,尤其具有医疗设备领域知识产权管理心得的她终于受邀加入了联影大军。
创业时期,联影分设在张江和嘉定两个地区办公。在张江办公的她,第一次去嘉定与研发人员开会,车子开了三个小时才赶到临时办公室,没想到却得到了研发部门的热烈欢迎
他们一直在期待知识产权人员的到来。“当时有很多专利要申请,要讨论专利申请的评估体系,要设计知识产权的奖酬机制,要评估专利侵权风险,要招募团队……一大堆超负荷的工作要开展。”她坦言当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压力。但是在很短的时间,知识产权部门有了雏形,知识产权工作目标逐渐清晰,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日渐丰满。“浸淫在医疗器械领域多年,对这个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及知识产权战略还是颇有想法的。”在联影的两年,她为这份工作投入了难以言说的情感,完成了公司专利、商标的布局与规划,处理了多个事业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纠纷。
2013年中旬,因公司搬迁至距离市区很远的嘉定,考虑到尚在读小学的女儿,张丽红最终选择了新的开始。
不在术,而在道
如今的张丽红在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公司——上海微创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她为微创建立起更符合公司发展的“全面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主导微创的两项大型收购项目的知识产权工作。“仅一项收购案就涉及了400多项专利、100多项商标,及300多项专利许可,所有的文件梳理、价值评估与利用、消化管理都是我们团队自己在做。”张丽红说。期间,她还为公司拿下了驰名商标,微创也已成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从去年开始,我们把过去几百个专利案翻出来,查看审查意见,总结被驳回的原因和案子中有瑕疵的地方,并进行分类处置和统计,这些总结最终将被反馈到专利申请及后续的维权评估环节。”张丽红说,“我很重视专利质量,对于代理完成的申请文件,我们内部有专业的团队和标准的审核要求,有时我也会审核权利要求。专利质量是一切专利战略的根基!”她还认为,自己应该是公司思考知识产权战略和规划的第一责任人,大到与公司经营战略相关,小到结合公司的每一个管理环节。
知识产权工作对于今天的她而言,似乎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工作让我很有成就感,家庭方面也让我比较省心。”她最后和记者坦言,“虽然自己期待可以做得更好,但也许,平衡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