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现代生活下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微探

2015-05-30王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语言表达

摘 要:山水画作为我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研究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的著名的山水画作品也多不胜数,如晋代顾恺之的《庐山图》、南宋马远的《梅石溪凫图》和《寒江独钓图》。这些山水画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以现代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进一步挖掘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的内在本质,将会增强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力。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水画 艺术语言 表达形式

山水画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中國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与当地的文化以及特点都有着较大的关系。通过分析山水画艺术语言地(区)域性表达形式的构成,研究当地的文化进而分析山水画的动态,进一步挖掘中国山水画地(区)域性艺术语言内在本质,对增强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水画艺术语言地(区)域性艺术语言

表达形式的构成

山水画是一种富有极强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艺术感悟进行创作的。因此山水画具有抽象的特征,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直观的艺术辅助表达形式才能看出山水画艺术语言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山水画的主体是笔墨纸砚,正是这些简单的内容构成了山水画独特的内容形式,这也是山水画根本之法,是山水画的物质载体,是艺术家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现实沟通的媒介与手段。而且山水画所用到的笔墨纸砚在画家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得以演变发展,非常适合笔墨技巧的发挥,进而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画表现形式,组成了与其他绘画不同的山水画艺术语言。

(一)笔墨造型

山水画笔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笔,通过运用画笔的提、按、顿、挫、疾、徐、迅、缓等表现方法,通过力道的大小以及放笔的轻缓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画。而我们常说的“笔”造型是指通过毛笔去勾勒线条、点、面以及皴擦,将山水画的整体轮廓勾勒出来。因此在艺术形式上“笔”造型主要强调画作的轮廓造型,通过多种放笔的方法将所要描绘的画作的形体语言描绘出来。而“墨”造型是指山水画作品的墨法,通过墨的浓淡深浅来表现出山水画的色彩含义。尤其是在大型山水画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墨”造型来体现物象的光影、色调冷暖,进而通过不同浓淡深浅的墨法来体现物象的远近高低以及虚实之感。无论是在“笔”造型还是“墨”造型中,画家都要将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到画作中,将自己浓烈的思想感情与笔墨之间形成一种交融,笔墨所到之处,自己的思想也到那里。这就是所谓的笔墨所到处,无论是长线或短线,还是点或块,都是感情活动的痕迹。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山水画的好坏以及意境的有无,都在于笔墨造型的运用。

(二)线条造型

在山水画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中,线条造型是和笔墨造型同样重要的,其在技巧与力道的控制上也和笔墨造型基本相同。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讲究“入木三分”,也就是说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要控制好线的功力、用笔的速度和恰当的用力所产生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创作效果。我们从山水画的线条造型中不但能感受到山水画的气质,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个人素质与修养,因此在线条造型上应该表现出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具有生命力的形象。中国山水画的线条造型要准确而肯定,因此我们在对山水画的成就品评上素有“笔画见高低”之说。

二、基于文化视角中的中国山水画的

地(区)域性艺术语言

山水画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山水画文化中蕴含着集体性并在特定习俗情境展演,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事象,因此将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研究纳入文化研究领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在研究人参文化词汇过程中,从“文化生活说”、“文化传承论”以及“文化语境论”这三个方面来对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的特征、形态以及意义进行分析,通过文化视角下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出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的内在本质,为将中国山水画文化推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文化生活说”中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特征

文化生活是劳动人民将自己的生活投入到文化方式而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研究文化生活的重要研究方法。“文化生活说”是各种文化的基本表现,也是体现文化特征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国山水画文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中重点强调文化生活过程性、继承性和集体模式性,这也是中国山水画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具有的多样性、传承性、适应性以及持续性等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1)地方的特色性。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对于该地区的山水画地(区)域性艺术语言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的根基所在。通过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不断对其进行书写和建构,使得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特征。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已经作为地区的生活文化体系,融入到当地人的精神生活中去,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

(2)主体的生活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山水画文化,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文化主体行为和心灵的创造传承,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起到影响的文化事项。通过以主体的生活型的视角,研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地方关于人参的故事、传说以及人们各项活动,将当地民众群体日常的婚丧嫁娶、日常起居以及风土人情等内容在中国山水画中展现出来,经过不断升华,演变为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中特有的文化含义,进而将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中精华的部分用语言艺术来进行描述和传承。

(二)“文化传承论”中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特征

传承性是中国山水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文化发展至今的原因。文化传承,不仅仅是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是文字记录来传递、传接人参文化的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传承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是一种“传递”的文化,是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不断演变的文化。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文化传承是通过传承地方、传承链、传承载体、传承方式以及传承内容等因素构成,这一完整的传承体系是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得到不断传承以及演变的根本原因。从“文化传承论”的视角,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呈现出动态、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传承形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传承方式的多样性。在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不断传承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传递方式来进行传递,其中包括诗歌唱诵以及音乐表演,戏剧、舞台剧等肢体行为表演,书籍文字记载以及观念意识传承。这些传递方式丰富了文化传承的途径,是人类的生理身体和精神意识等反应的核心。

(2)传承过程中的流动性。人参文化词汇兼具传统的深厚和现实的活力。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精髓和新旧融合而实现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文化亘古长青。

(3)传递机制上的和谐性。非物质文化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传递机制上的和谐性。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传递机制上也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关系以及运转机制上的和谐型。

(三)“文化语境论”中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的文本意义

“文化语境论”是将整个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文化放在整个文化系统中进行研究,主张在具体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来对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进行描述、解釋和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1)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具有具体的针对性,而不是针对某个地区所有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进行解读,要考虑到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接受群体不同所带来的文化理解差异。

(2)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本身表达具有习俗性,它是通过民众的生活实践以及生活习惯方面所形成的,其内在本质是民众的习俗化在传承过程中的传达,在表达方式上,或以悄然变化的方式,或以公开化的宣讲方式来进行传递。

三、结 语

通过文化视角来对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进行研究,要将艺术语言的表达形式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让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研究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将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文化保护中去,进而将这一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赋予新的含义,才能在文化研究和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尊重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文化,提高文化多样性。进而在由此展开的多元文化交流活动中,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精华,获得难得的中国山水画的地(区)域性艺术语言文化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张涛.民国前期北京画家生活状况与市场形态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2] 姚青华.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水墨语言的借鉴与结合,包装工程.2014(08)

[3] 马耕耘.广告招贴中传统水墨和当代水墨视觉张力的研究[J].包装工程.2014(10)

[4] 周庆刚.精神的符号——浅谈对中国传统绘画笔墨造型语言的认识[J].新视觉艺术,2012

[5] 赵丽艳.“现代水墨”和“新文人画”对现代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

作者简介:

王毅,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讲授中国山水画;201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语言表达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