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叙事
2015-05-30石永欣
石永欣
摘要:现从行为艺术身体叙述这一特征出发,对四川美术学院周斌老师指导的行为艺术作品《五觉》进行分析解读,并涉及到其对观众的心理影响和它所传达的社会针对性等问题。
一、行为艺术的概念和叙事载体
行为艺术是从西方发源的,广义上的行为艺术包括行为观念艺术和表演艺术。而我们要讨论的行为艺术从概念上定义是指观念艺术中的一种。它是以身体作为媒介,通过某种行为方式或表演方式,以传达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意识和美学态度的艺术。行为艺术在实施过程中除了对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现场观众的交流外,不受到任何条件的限制。
二、对《五觉》行为艺术作品的分析解读
《五觉》行为艺术作品是在四川美术学院周斌老师的指导下,由他的28位学生自己创作,共同完成的作品,也是作为周老师教授行为课程的一个汇报展。而行为表演的过程是由其中的十几个学生来共同完成的。
这个行为作品最先是每个同学各自有一个观念性的行为体验,周老师把这些学生各自的行为体验贯通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行为表演,并定名为《五觉》,是要人通过我们最熟知的身体感知器官来重新理解生活,即重新得以关注我们自身的听觉、嗅觉、视觉、味觉和触觉,以及不同感官带给我们的不同体验。
(一)行为作品片段一
一个拿着ipaid的女同学,进入行为场地后,边玩ipaid边走,走几步后停了下来,开始脱鞋,脱袜子,然后席地而坐继续用手指触屏,几分钟后改为脚指触屏,这一动作持续到了表演结束。
行为艺术作品犹如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只不过传统的绘画作品是以艺术家掌控的颜料、笔为媒介,在画布上展现出作者思想观念的视觉图像符号。雕塑则是艺术家以木、石等材料创作出的视觉、触觉符号。而行为艺术则是身体性的,过程性的,它必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经历有关。
在这个行为作品片段中涉及到了两个文化符号:女学生和ipaid;一个反常行为:用脚趾触屏;一个行为过程:不间断地触摸屏幕。这一系列行为完成了人的感官中“触”的体验,它是在确立了人与电子科技产品的关系下,由这种产品功能上的特性来趋势人去触摸它,从而获得视觉和心理的快感。反过来说,也就是我们在被“触”。
生活中,我们会处处、时时在“触”,但这种身体对“触”的感觉往往被淹没在玲琅满目的视觉文化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当中,事物就像过眼云烟,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真实,却离真实渐远,触觉的力量渐被淡忘。
科技的进步在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掌控了人类,它的功能特征趋势我们人类不得不在动作上趋同,在文化心理上趋同,在文化关系上却渐渐疏远。
另外,这个行为动作作为行为艺术作品中的一个行为线索,同时完成了触觉和视觉的体验,同时使得这种触觉反常化,改变了人们通常意义上的用手来触摸事物,而用脚来触摸,改变了这种习惯意义上的心里感觉,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完成触摸,用脚趾触屏给我们带来的陌生感及其它引发我们的思考是这个行为片段有价值的地方。
行为艺术既是艺术而不仅仅是行为,其艺术意义的产生只能是正常行为的陌生化和反常行为的意图化,也就是说,必须有日常行为的非日常化即意义化的转换。同样是触屏行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行为艺术中的行为的区别,就是后者通过一种逆向方式使之变得非日常化、变得反常、变得陌生化。一个精神病人的反常行为则由于缺少意图性,反而是作为一个病人的正常行为,与行为艺术家并不一样。
体验“触”的感觉,体验身体带给自己的话语,而这种话语往往来的更真切。
(二)行为作品片段二
一个酗酒但意识还清醒的男生,他手里拿着一个没喝完的小的方酒瓶,他不停地咳嗽着走着,然后靠着根柱子坐了下来,还是在不停地咳,酒瓶里的以及嘴里的酒味弥散在整个不大的空间里。
这里行为文化元素有两个:男生与酒瓶,在这个行为片段中不同于与它同时发生着的行为片段一,在这里有两个新的元素注入进来,一个是声音,一个是气味。这也就是五觉中的“嗅觉”和“听觉”,而且这两种感官所带来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同时唤起了在场观众的听觉和嗅觉,观者不得不因“气味”而被强制带入场域,使自己的身体也参与了进来,并且心生对这位咳得“撕心裂肺”的行为艺术者的同情。
在这个行为艺术片段中,艺术者以自己的身体真实的体验着过度饮酒后所带给自己身体的伤害,身体在这里既是生理和心理的及时反映,又是文化和经验的必然结果,所以这里的身体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成为荷载文化身份的代码。从这个意义上讲,身体是精神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归宿,是艺术最初的也是最后的手段。
(三)行为作品片段三
这个片段不同于以上的行为片段,因为这个行为片段中的行为艺术者与前一个出场的行为者之间是存在着一定关联的,阐述这个行为发生必然还要阐述上一个行为的发生,这也是周老师将学生各自的行为表演贯通在一起的展现。在这个行为艺术作品中,有的行为在场域里独自发生着,并一直持续到了表演结束,有的行为先后进入场域又各自离去,也有的是前后两个行为之间产生某种关联,他将这十几个学生的创作规整起来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生命体验。
在这个片段中首先要提到与之相关的前一个行为表演,这是一个被布遮上双眼的女孩,她只能靠触觉来行走,在她行走的过程中,她摸到了一盆仙人球,她拿起这盆仙人球,把它放到了一个与她腰同高的柱台上,然后双手去触摸仙人球,开始一根根拔刺。此时她转身从场外拉入一女孩(这是最后一位进入场域的行为艺术表演者),将手里摘下的仙人掌刺扎进这个女孩左手的五个指甲盖里,然后走出场域。重点再回到这个场域里的女孩,她脱下鞋袜,弄洒了地上的一包冰,冰块撒了一地,她开始踩着冰块行走,这时的灯光暗了,人们的视觉转向了后墙上的录像屏幕上,在黑暗中,女孩一手从嘴里拿出事先放好的刀片(此时舌头是留着血的),瞬间在扎着刺的手上拉了一个口子,让血洒落在冰上,灯光再次亮起,这时的冰块被血染成了红色,她试图将冰块染成红色,并拿起一块带血的冰放进了嘴里,然后抱起一团带血的冰,缓缓起身,慢慢走过观看人群,消失在场外。
这个行为片段是整个行为艺术作品中最值得争议的一个片段,因为它出现了我们恐惧的符号:鲜血。在行为艺术中,这种近于“自虐”的行为往往是不太能被观者所能接受的,因为它往往会触及文化和道德底线的问题。
反过来回到作品上来,被蒙上双眼的女孩,失去了视觉只能依靠触觉感知外在的一切。一盆仙人掌,一个障碍、一次痛的经历,感触到了痛感却毅然而然的将刺根根拔掉,这种痛是来自外界,来自未知,人在惶恐中却不知名状,自己所感知的痛苦,又强加给了他人,而且这个他者却也是你最熟悉的他者。那个行走在冰块上的女孩,用自己的双脚去感知冰块的硬度和冰冷;用近于自虐的方式,让鲜血去感知冰的体温;用这种近乎令人作呕的吃带血冰块的行为,使我们看到了使人人格分裂的一面。
三、结语
从总体上看在周斌老师指导下的这个行为艺术作品是非理性、反常态的。这些是常人很难用理性来理解的。作品中也透露出艺术者对身体表达的执着和真实。行为艺术者只有用自身的身体去经历了,才知道绝望、无奈、生死的轻重,身体作为人类最天然的表达符号,最直接、也最真切地表达出一种控诉,一种告白。有人想知道真相,有人觉得事不关己,当你看完觉得痛,难过的时候,我想也就完成了这次表达。正如周老师所说“这种艺术是不能来做解释的,因为每个人的体悟都不同,它并没有确切的涵义,它只是给你带来一种不同的体验,新的感悟。”虽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走进行为艺术的圈子,但我们也不是这个圈子的局外人,因为我们也会在无意中成为行为艺术中的一个角色,也用自己的身体与他们共同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林,美术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游优,中国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叙事——以何云昌行为艺术作品为例[D],云南艺术学院,2010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