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85思潮
2015-05-30罗婧怡
罗婧怡
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1980年代中期,这场被命名为“85思潮”的艺术运动象风暴一样席卷了中国大陆,这场风暴的来势如此迅猛,所到之处使得几十年来在中国画坛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并且致使中国艺术的种种条条框框和评价体系溃不成军、七零八落。
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85思潮”这一艺术运动的实质是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试图重新寻找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激情和生命力,而在这之前的中国艺术,由于几十年极“左”政治的制约,一种号称是全世界最革命的,但实际上却是极其专制的文艺思想使中国艺术几近死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国绘画是一张虚假贫血的脸。
85美术就如同艺术的明治维新,思想上受西方哲学的影响,语言上也挪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尤其是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但很大程度上艺术家的创作只是运用的超现实主义的语言,这是由于中国缺少自己的现代艺术语言。八十年代是一个全民反思的年代,在十年浩劫中身心都受到伤害的这一代人对旧有的体制充满了反叛精神,而长期的闭关自守造成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乏使得其所进行的反叛和批评显得“不择手段”(因为本身就没有多少手段可供选择)。八十年代国门初开,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五光十色的西方世界。有关西方世界有限的信息——包括文本信息与图象信息都使他们感到新奇和向往。(其实,所谓“西方”这个字眼对于那个时代的人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地域和方向的概念,不如说是某种模模糊糊的有关身心自由和物质富裕的象征。)这就是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取这种“借用”和大批判似的方式进行自身艺术创作的原因,这可能在全世界也是一道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严格的说,85时期的艺术更多的偏向于感性,但中国新一代艺术青年正是从那时起真正学会思考种种有关艺术本质的问题。在这个时期,人们除了喊出寻求自我和本体的口号外,反传统甚至全盘西化也是那个时代艺术青年的一种自觉追求。虽然这种追求不能说是成熟和理性的,但至少他们大体上还是真诚的,因为这其中毕竟寄托着一代人懵懵懂懂的精神向往。85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全面迅速地走向市场化和商业化,消费时代的现实追求逐渐淹没了人们的艺术激情。一大批85时期的艺术家步老一辈艺术家后尘走出国门;另一些人则宝马香车游弋商海,用他们曾经握过画笔的手去描绘支票;还有一些在85时期崭露头角的理论家和艺术家享用着既得名气所换取的富裕生活;更多的新生代艺术家和艺术学子则象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艺术从他们那里进入了E时代……转眼间洋插队的又回来了,成为“海归”,他们用一种完全符合体制的方式去获得在海外难得的好处,更多的人则忙忙碌碌地去应付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的困惑……商业主义成为今天这个时代艺术的主旋律。“85思潮”作为一种精神指向则渐行渐远。
但不管怎么说,85美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艺术从文革的政治话语中解放出来,艺术创作重获自由时,引起了中国现代艺术的一次觉醒。“85思潮”不单纯是一次当代艺术思想的启蒙运动,它本身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思想大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终结了旧有的艺术模式和价值体系,开启了未来艺术发展的道路和空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它还远没有切入建立中国本土艺术这个主题——也许这并不是它应当承担的任务,而只有真正地实现了这一目的,追求艺术的本体与自我才可能实现。这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研究中国文化并确立其新的价值体系,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而今日中国已经开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复兴之路则使之成为可能。85美术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的色彩,借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进行表达,想要完成的并不单是艺术的现代化,而是要参与到整个社会建构的潮流中去。虽热潮退去,社会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现代艺术的发展却处于迷失的境地。艺术也开始重新为政治所用,为市场所用。理想的缺失、个人价值的迷失,艺术由关注宏大的生命、社会等问题,回归到关注个人体验。同时,85美术成为了一个关于中国现代艺术探索的未尽的话语,值得人们继续思考。
【参考文献】
[1]高名潞,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高名潞,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