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代传记中评价传主的词语内涵
2015-05-30郝亚光
郝亚光
古代传记的传主各异,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关涉其性格习性、气度才学、品格操守、思想修为、胸襟志趣等各方面,而其中高度概括人物形象的评价性语言,进一步构成了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障碍。
对传主的形象分析和概括,是每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规题型。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甚至割裂文意,从而影响对人物的准确认识和对文意的正确理解。现结合历代史传作品,对理解作品中评价传主的词语内涵的方法,进行例证分析和归纳。
一、前后添加语素合成理解
很多的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演进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阅读中可以尝试在原有词语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一个语素,合成理解。例如:
少沉毅有志节:沉稳刚毅。(《宋史·吴玠传》)
殊性刚简:刚直简约。(《宋史·晏殊传》)
景性猜忍:猜疑残忍。(《南史·侯景传》)
二、运用相关成语迁移领会
成语中的关键字词具有重要的语意导向性,概括传主形象的繁难词语的意思,可以借助相关成语环境来解读。例如:
恺之矜伐过实:矜持自夸,言过其实。(《晋书·顾恺之传》)(成语:矜功伐能)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内心妒忌刻薄。(《明史·李善长传》)(成语:不忮不求)
三、借助已知词义推求未知
可以借助前后浅显词语的意义,进行同向(近义)或异向(反义)推求,例如:
又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明史·杨士奇传》)
由前面的“知人”和后面“推”“寒士”,不难判断“推毂”为“荐举、援引”之义。
也可以根据一词多义,借助原文相邻语素推求,例如:
祜贞悫无私,疾恶邪佞。(《晋书·羊祜传》)
“悫”,在《说文》释为“恭谨”之义,《辞海》中解作“诚笃、忠厚”。根据前后的语境,例句中的“贞悫”可解释为“坚贞诚信”。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不以廉正自居。(《三国志·司马芝传》)
性仁孝,多矜慈:仁义孝顺,怜悯慈爱。(《后汉书·光烈阴皇后传》)
上面两例中的“矜”,在高中教材《陈情表》中均有涉及:“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和“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通过知识迁移,上面两例中应该分别解作“自夸、夸耀”和“怜悯,同情”之意。
四、了解古今异义体会差别
古今异义词大量存在于古代人物传记阅读中,评价人物的古今异义词也不乏其例:
为吏持法深刻(《旧唐书·罗希奭传》)
课文《荆轲刺秦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其中的“深”注作“刻毒”,此处强调传主执法过程中的程度,可解为“苛刻严峻”。成语“深文周纳”亦为佐证。
了解了这一现象,对于避免望文生义甚至以今律古很有帮助。例如:
性禁害。(《旧唐书·吉温传》)
“禁害”不是禁绝残害,那样就变成仁慈了。事实上此处当讲作“阴险刻毒”之义,与“噤害”(嘴里不说而存心害人)相类。
五、结合文字形体加以分析
遇春沉鸷果敢:沉着勇猛,果断勇敢。(《明史·常遇春传》)
“鸷”,从形体上看是一种鸟,后面有“果敢”与之连接,意会出“凶猛、勇猛”的意思。
乃坚苦持气节,不少媕(ān)娿(ē):从不逢迎他人。(《清史稿·傅山传》)
古代与“女”相关的汉字本义上常带有贬抑女性的封建色彩,如“奴、佞、嫉、妒、妖、嫌、妨、耍”等。前文有坚守气节的表述,随后的“不少”是“丝毫也不”的意思,这种否定性修饰的后面当是贬义词语。于是大致可以推断出“媕娿”“曲从、逢迎”的意思。
庆之性祗慎:恭敬谨慎。(《南史·陈庆之传》)
古代与“示”相合的汉字常与祭神祈福有关,如“祭、礼、社、祀、祈、祇、祖、祐、祚、祥、祜”等。“祗”在此处用来形容人物性情,与“慎”相连,所以当取对待神事活动的态度中“恭敬、恭顺”的意思,才能切合语言环境。
履秀峙通悟:秀美超逸聪明博学。(《金史·耶律履传》)
徳裕性孤峭:生性孤傲,不随俗入流。(《新唐书·李德裕传》)
拯性峭直:正直严厉。(《宋史·包拯传》)
词的引申义往往是基于其本义而变化和丰富的,与“山”相关的汉字常带出“高、险、俊、逸、怪、奇、孤、直”等意思,如果用来概括人物特点,就应该实现由“物性”到“人性”的联想链接。据此,上述三例中的“峙”“峭”可以分别对应“超逸、孤傲、正直”之义。
总之,古代传记阅读中对评价传主的词语内涵的理解,必须立足于具体的语言环境,理清人物关系,结合具体事件,同时,注意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多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够有效完成。
作者单位:河北滦南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