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模式研究

2015-05-30安然魏先鹏

对外传播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际跨文化孔子

安然 魏先鹏

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以来,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①随着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孔子学院研究也日渐成为学界热点,但对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现状和效果研究还较为薄弱,对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模式缺乏归结,而这恰恰是总结过去、评估现在、启迪未来的关键一步,意义重大。

作为跨文化传播机构的职能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为了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中国适时推出了孔子学院项目,也希望借此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一般情况下,孔子学院由中方高校和外方高校合作共建,共同管理,并接受孔子学院总部的领导。孔子学院专职工作为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并协助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开展。

孔子学院专司对外汉语教学,日常承担高校学生的汉语课程,组织开展汉语兴趣班,培养本土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等。孔子学院教师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寻找契合外国人汉语学习的沟通方式与教学手段,将中国文化的最重要元素——汉字教给外国人,在与外国人的沟通过程中,使他们逐渐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构建一个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认可的动态的跨文化传播过程②。孔子学院还负责中国文化推广活动,如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各类中国文化展览等,他国民众通过孔子学院获得了体验中国文化的平台,更多的外国人通过孔子学院开始了解中国文化。此外,孔子学院还协助完成一些中外合作交流项目,借助于此平台,中外在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增多,沟通协调也更为顺畅。除了日常的面对面沟通外,当地的媒体以及自建网站等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

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

作为跨文化传播机构,孔子学院通过直接的课堂教学、借助大众媒体和自建媒体传播等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践行公共外交理念,成为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总体上,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模式可以总结为人际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模式与自建媒体传播模式三类。

模式一:人际传播。文化是一套符号和认知的系统,孔子学院将这套符号系统推广,让他国民众能够认识乃至认同中国文化,让双方能够实现理解,建立意义的共享,其主要途径便是人际传播。目前,孔子学院主要通过汉语课堂教学、文化推广活动等人际传播形式推广中国文化。汉语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汉语培训班、汉语学分课、汉语夏令营、冬令营、相关讲座等形式,培训各类学生、社区感兴趣的普通民众、华人华侨、本土汉语教师等;文化推广活动主要包括剪纸、书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化体验等。孔子学院通过面对面的传授,将汉字和中国文化相关内容传播给受众,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受众对孔子学院授课内容的接触、认识和认可,建立起和谐的传播关系,从而在意义层面和关系层面达成传播目标,并随后进入再传播阶段,即二次传播,这样便阶段性地完成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人际传播的基本流程。

如图1所示,孔子学院通过直接的面对面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活动,将中国文化的形态和理念传递给受众,受众接触这些信息后,经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处理这些信息,并针对信息内容提出疑问从而完成信息输出,这也就完成了从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到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活动的完整的人内传播过程。随后,受众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与孔子学院人员充分沟通,调整与适应后实现认知上的和谐,传授双方从而实现意义共享,在中国文化元素理解上达成一致,受众也完成了对中国文化和孔子学院从认识到认同的人内传播过程和对传授双方传播关系的认可。最后,受众将自己认同的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介绍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即二次传播,从而完成了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变,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影响力得以扩大,人际传播过程得以实现。人际传播是目前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其可以促进和谐传播关系的建立,增进文化间的交流,是未来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

模式二:大众传播。大众媒介通常是指一种传播渠道里有中介的媒介,这样的中介可能是复制和发送信息符号的机器,也可能是报社或电台之类的传播机构③。而孔子学院常常借助这样的机器或机构传播中国文化,我们将孔子学院基于大众媒介的传播称为孔子学院的大众传播模式。孔子学院主要通过汉语教学与文化推广活动向当地民众传播中国文化,但由于数量有限,能够直接接触到孔子学院的民众规模有限。而经由大众媒介的报道孔子学院便可到达更多的民众视野,从而获取注意力,这些注意力进而转化为民众进一步了解孔子学院的动力,同时,这些民众也将成为孔子学院未来活动的参与者。因而,孔子学院的大众传播情况关乎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习惯于接受各种自身无法直接接触的感知世界的信息。这种世界不是实实在在能够感受到的事件本身,而是关于它们的复制符号或者摹写,并通过人的心理世界,影响个人意见和舆论的发展方向。④也就是人们通过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把握和解读世界,用新闻事件拼凑出对世界的认识,但媒体则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来“构造现实”的。这一基于媒体的需求和利益构造的现实成为受众下一步行动的基础。在孔子学院的大众传播模式中,媒体将孔子学院的信息以新闻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受众则综合新闻报道情况,构建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学院形象。如果经由人内传播获得的孔子学院形象相对积极和正面,受众可能会进一步去了解和传播;反之,则容易引发负面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大众媒体报道一个怎样的孔子学院,影响着民众对孔子学院形象的认知和建构,影响着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

笔者认为孔子学院的大众传播模式,经由记者、媒体和受众的信息理解与过滤,最终为受众认可,并发生二次传播行为,进而完成整个传播过程,具体如下:

如图2所示,记者实地采访孔子学院的相关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形式,跨越文化障碍,获取孔子学院活动信息,通过与孔子学院工作人员的沟通,并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认识和理解孔子学院。在此过程中,记者通过人际传播接受孔子学院信息,通过人内传播认识孔子学院,而该认识将通过媒体报道的形式呈现。媒体通过对记者新闻报道的把关,将自身观点渗透到报道之中,并通过媒介发出。面对此信息,了解或接触过孔子学院的受众,能够基于自己的认识处理这些信息,达到内心的和谐一致;而不了解孔子学院的受众,可能为媒体的报道左右。在通过人内传播理解孔子学院信息后,受众可能发起二次传播行为,而此模式下二次传播的规模将远远大于人际传播模式下的二次传播规模。在此模式中,媒体如果能够积极地解读孔子学院,那么正面看待孔子学院的群体将大大增加。因此,孔子学院工作人员与媒体从业人员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着媒体能否呈现一个真实的孔子学院。

模式三:自建媒体传播。除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孔子学院还通过自建媒体传播中国文化,如通过自建网站对外传播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基本活动,通过举办“中国电影展”“中文精品书展”等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这些都属于自建媒体传播。

与自媒体不同,孔子学院的自建媒体受政府的支持,属于公共外交战略工具,在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目的等方面与普通大众的自媒体传播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如果将孔子学院看作是类似普罗大众的个体,在由中心向边缘的传播模式、互动传播、用户本位等方面,孔子学院与自媒体又相似。自建媒体包括自建的媒体和“拿来”的媒体两种,前者如孔子学院网站,后者如电影展览、图书展览。孔子学院的自建媒体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不同,自建媒体传播在受众规模、传播影响力、专业化程度方面远不及大众媒体;与人际传播相比,自建媒体传播无法顾及受众个体的感受,无法主动及时捕获受众的反馈信息,无法根据受众的反应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但另一方面,自建媒体也有自己的优势,其完全掌握在孔子学院手中,可以自主决定其传播形式、传播内容,有效辅助孔子学院的人际传播。

自建媒体传播延续如下的过程,首先孔子学院将具有一定传播目的的内容整合,并确定自建媒体的形式,内容和形式准备好后,自建媒体上线,受众接触并获取到这些信息之后,对孔子学院形成或修正印象,并决定是否进一步接触孔子学院。受众对孔子学院的态度形成之后,可能产生二次传播,孔子学院的传播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如下图3所示:

结论

孔子学院通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自建媒体传播,让中国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到达他国民众,并通过他国民众实现二次传播,从而获得持续扩大的影响力。三种传播模式中,人际传播是根本,保证了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自建媒体传播是辅助,帮助人际传播扩大了传播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是拓展,扩大传播规模的同时提升影响力。与大众传播模式和自建媒体传播模式相比,人际传播模式中,受众的人内传播与孔子学院工作人员和受众之间的人际传播以互动的形式实现对接,从而实现了孔子学院工作人员与受众在信息流动充分的情形下达成的意义贡献和关系共建,保证了受众对孔子学院的准确理解,这是其他传播模式所不具有的优势。

不管以何种方式传播,孔子学院都需要克服语言、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障碍,将合适的传播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传达给受众,并尽可能地对受众的疑问做出及时的反馈,以实现受众对中国文化和孔子学院的认可,并做出行为上的二次传播,从而扩大孔子学院的影响力。而如何保证受众在二次传播中能够传播一个正面的孔子学院并不断扩大传播规模则是未来孔子学院传播影响力提升研究中应予关注的内容。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研究》最终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12BXW035)

「注释」

①国家汉办网站,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②沈蓓蓓:《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贵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③[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2版),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④陈力丹:《舆论学: 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猜你喜欢

人际跨文化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