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愣小孩”到科学巨匠
2015-05-30王宝琪
王宝琪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可谓家喻户晓了,他从苹果落地中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然而这位科学巨匠从小却是个“愣小孩”。他自己曾说:“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沾沾自喜,而对于发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却全然不知。”
正如牛顿所说的那样,他小时候比较贪玩,但农村无拘无束的生活使他养成了热爱自然,爱动脑筋的好习惯。6岁时,牛顿上了小学。但在大自然中疯跑惯了的牛顿根本就坐不下来,他像小鸟被关进了笼子一样,老师讲课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他总是看着黑板走神。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也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总是答非所问,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们对这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十分不满,提起牛顿总是叫他“愣小孩”。
牛顿虽然不爱学习,却很喜欢小制作。放学后牛顿总喜欢用舅舅的锯子做一些小东西。有一次,他做了一辆小四轮车。为了看看车子好不好用,他把小车推到了村边的小山坡上,自己坐进里边,让车顺着山坡往下滑。小车在半途中碰到了一块石头,一下子翻到了路边的沟里。小车散架了,牛顿的身上也被划了好几道口子。牛顿蹲在路边哭了起来,他并不是因为身上的伤口而哭,而是伤心自己精心制作的车子报废了。
牛顿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外婆家有一只小花狗。有一天,太阳特别好,牛顿带小狗去外边玩。小花狗的影子在太阳下也总是晃来晃去,这引起了牛顿的注意,通过细心观察,牛顿发现小狗的影子在早晨与中午时大小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牛顿就找来一根树枝插在山坡上,他就守在树枝旁观察它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牛顿发现树枝影子的大小随着一天时间的早晚而变化,这使他想到了日晷(guǐ)。原来是这么回事呀!牛顿明白了日晷的制作原理。于是他回到家找来一块石头,自己做起日晷来。日晷做好了,牛顿拿给外婆看,并给她解释其中的道理。外婆看他做得这么好,而且讲的头头是道,叹了口气说:“牛顿呀,你这么聪明,要是把这些脑子用在学习上成绩肯定会好的。”
牛顿即将小学毕业时,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有一天,牛顿做了一个小风车,他拿到学校给同学们看。同学们都很欣赏,夸奖他做得好。这使得两个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十分嫉妒,他们讽刺牛顿说:“哼!一个笨木匠,能有什么出息!”其中一个还故意将牛顿的风车从桌上碰到了地上。看到自己心爱的风车被摔,牛顿十分生气,就和这两个同学动起手来。结果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还被勒令退学。经过外婆向老师求情他才勉强留在学校。
这件事对牛顿打击很大,他决心好好学习,为自己和外婆争口气。从此以后,牛顿便开始发奋读书,每天放学后不再出去玩,总是待在屋里看书。没过多久,牛顿的成绩直线上升。期末考试中,牛顿居然得了全班第一,这使老师和同学们不得不对牛顿刮目相看。
1661年,19岁的牛顿因为数学和物理成绩突出被保送到剑桥大学读书。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牛顿一边做家教一边读书。为了利用更多的时间,他总是学习到深夜。假期里牛顿从不和同学们出去玩。除了打工挣生活费,他把时间全都用在了学习上。后来牛顿在剑桥遇到了当时在英国数学和光学研究中成绩十分突出的巴多教授。巴多十分欣赏勤奋好学的牛顿,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有了名师的指点,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物理和数学知识突飞猛进。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和力学定律,在数学上,他从二项式定理到微积分,从代数和数论到古典几何和解析几何、有限差分、曲线分类、计算方法和逼近论,甚至在概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牛顿为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誉为“近代自然科学之父”。牛顿的一生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者,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