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5-05-30向开蓉
向开蓉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只是一味地教授识字、读书、写作,对学生的思想熏陶、情感教育较少,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定程度地提高,但是,语文素养并没有同步得以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由传统的枯燥“填鸭式”转变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古今文化的传承,接受中外优秀的思想和智慧的洗礼,把语文的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和文化传承思想、人类智慧与文明的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由单一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转变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我们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储备语文知识信息?摇学生要想让自己的表达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就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字、词、句的掌握多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表达,听、说、读、写都得依赖丰富的词汇积累,要想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就得提高学生听、读能力,说、写是信息的输出,听、读是信息的输入,只有输入的信息越多,输出的信息才会更丰富,学生的素养才会得以提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培养听、读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作,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在情感中阅读,在阅读中体悟,在体悟中提升。要指导学生如何聆听,在听的过程中增强语文素养,可以聆听瞿弦和、任志宏等人的诗词朗诵,平常生活中的交流也是一种聆听,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聆听的方法和艺术。在听、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客观的安排学生进行训练说话的能力,课前5分钟演讲或者安排专门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活动,让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应用文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有所创新,不拘泥于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感情 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教材只是学习的范本。语文的学习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涵育人的气质,所以,要在语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可以激发学生感受毛泽东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气;在教授《岳阳楼记》时,要激发学生努力获得范仲淹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在教授《赤壁赋》时,要激发学生也应有苏轼般“寄蜉蝣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旷达;在教授《行路难》时,要激发学生具备李白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的斗志。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情感,就要多与名人和文学大家的作品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体悟,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通过学生阅读、教师的指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学艺术世界,使其视野开阔起来、感情丰富起来。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建立“生活大语文观” 语文课应该从课内走到课外,从语文运用到生活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天然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中学语文课堂就应该立足于学生生活,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在生活这个广阔的舞台上自由舞蹈,在生活这个广大的空间里自由翱翔。大语文,大思想,大境界,如此,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进入了另一个境界。
语文不是科学而是人文;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文智慧;语文是人文,若与人生、社会脱离,即成死文字,死学问。我们应该着手于人文性,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和在社会这个大语文课堂上着眼于人文,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人文素养也会有较大的提升。
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应牢牢把握住中学这一个重要的阶段,多方位、多层面的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走素质之路,坚信地走下去,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一个善于学习和反思的中学语文教师,更注重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素养。一个学生善于提升自己的素养,加强自身修养,今天也许他们很平凡,明天他们就可能不平凡,而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四川广元市朝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