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更替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及应对
2015-05-30罗刚淮
罗刚淮
校长更替是学校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因教育布局、个人原因或者正常的人事调整需要,每学年甚至学期中途,也都会出现校长更替的情况。但客观说,且不论校长能力本身的差异,就是水平能力处于同一层次的校长,对于新环境的适应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新校长与新学校的融合有一个艰难的过渡期。且很多的实践证明,在过渡期内,校长难以有大作为。新校长由于对新环境不熟悉,对许多问题的决策往往把握不准,处理问题的策略很难高明,不出差错已然算好了,自然对学校发展也难免有些影响。有些校长想强势融入,积极推行新政,却往往水土不服,很难贯彻落实,动作越大,反倒对学校的发展有负面的影响。仔细分析,校长更替对学校造成的影响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校长更替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一)管理方式的变更
校长是生动的个体,且不说校长的理念追求和文化背景不同,就是管理的方式习惯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耳熟能详的一个例子就是《滥竽充数》里的齐宣王和齐湣王,一个喜欢听吹竽乐队一起吹竽,一个则喜欢听吹竽手一个一个单独吹竽。这就带来了管理的新变化。管理方面的变化很多,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是管理方式的变化。比如,原校长喜欢集权管理,新校长可能推崇民主分权管理;原校长习惯自己先有设计,再行布置落实,新校长喜欢部门先拿计划,他来审核,参与意见;原校长喜欢到处走走,常常与教师学生互动,走动管理,新校长热衷于制度建设,强调规范,等等。作为下属,部门主管和教师,自然有一个适应过程。而校长对于这所学校的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也有个适应过程。由于相互不太了解,造成工作延误、管理或教育执行不力,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事情常有发生。有些校长便很生气,觉得这个学校的教师执行力差,领悟能力差,做事不出力,等等。其实,教师们也会有一肚子怨言:校长怎么这时候安排这样的事呀,校长怎么没以前校长那样懂管理懂教育呀,此校长怎么这么想呀,等等。发生这样的事,学校的事情就不容易做好,发展就容易慢下来。如果短期内不能解决,矛盾集聚久了,问题积累多了,则往往积重难返,形成障碍,影响学校发展的进程。
(二)重点项目的转变
文科背景的校长可能对阅读很重视,理科背景的校长可能对科学重视得多,德育出身的校长很可能重视德育活动的开展,长期主管教学的校长则可能对教学重视多而对德育有所冷落……诸如此类,倒不是校长的都狭隘,故意偏废,而是因为他的文化背景使然,他的经历视野决定着他的思想和言行,而且具有发展学校的抱负,总想有所作为,对自己不懂不擅长的方面,他怎么会轻易去指挥呢?因此,只有从自己擅长的方面入手做事。既然不能改变校长的文化背景,便只有学校的管理重点有所偏移了。所以,不少学校出现了换一个校长,就换一种特色。学校的重点工程每年都不一样,特色常换常新,所谓的特色建设也难以为继。
(三)文化传统的走向
如果说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校长更替而改变,这毕竟还只是工作项目上,还没深入到学校的文化层面上,但是,校长更替对于学校的文化传统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举例来说,某校是地方上的名校,学校一直有“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民主传统,新校长上任不久,发现新政策推进困难,认为是教师懒散懈怠,于是强势推行一系列的制度,通过细致的考核细则对教育教学工作作了全面深入的干预。教师们自然不适应,民怨沸腾,消极怠工的有,反馈上级的也有。但由于校长非常强势,声名卓著,上级支持他推行新政。教师们便只能偃旗息鼓,对照管理制度,垂眉低首做顺民。学校在新校长的带领下,也有了新发展,但教师的文化生态却切实地被改变了。原来教师参政议政的热情很高,金点子新创意层出不穷,学校的文化氛围活跃积极,教师成就卓著,出现不少省市有影响的名师。但新校长治理的十年,升学率略有提高,教师科研成果寥寥,校园整肃有余而活力不足。这位校长离任后,据说有教师放鞭炮送行。校园文化传统由此转向。只不知该校长离任后,新一位校长又会怎样改变学校。
(四)师生受教的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是教师的教师。苏氏之言显然是强调校长对于教师的培训和影响之巨大。事实如此,一位校长就像一位家长,也像一个班集体的老师,无论是正式的讲座还是平时的会议,或者平时的共事聊天之中,其言行举止都对教师起着切实的影响。我们说教师为人师表,处处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而校长也恰如教师一样,做着教师们的表率。当然,校长也是全校学生的表率榜样,是学生心目中特殊的教师。无论是国旗下讲话的直接教诲,还是各项教育决策通过教师的言行去落实,校长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学生未必能认全学校的教师,但一定都会记得自己经历过的每一位校长。他们通过什么来记得校长呢?记忆往往牵连着校长的某一次讲话、参与过的某一项活动或者推行过的某一项政策。有位学生说:“我特别记得初中时,某校长要求全体女生剪掉长发,我讨厌死他了。”也有学生说:“我最感激的就是读高中时的某校长,他在国旗下讲话,讲述他冬天躲进地窖读书的故事,特别励志,我当时很受触动,因此刻苦学习,终于考上心仪的大学。”有人说,好校长是一所好学校。笔者以为这说的不只是校长会管理出一所好学校,还有校长本身就是一座供我们学无止境、高山仰止的学校。当然,校长的变更自然对全校师生有着深重的影响。虽然,每位校长对于教师和学生也一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教育和影响,但这种影响显然是不同的,影响的方式会不同,影响的效果也会不同。就像一个班级换了老师,虽然每位老师都有本领和可能将学生教成功,但每位教师的教法是不一样的。校长的变更,教师和学生都要面对这种新变化,被动地等待新的影响力到来。
面对这些因为校长变更而带来的客观变化,无论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校长本身,是听之任之随波逐流呢,还是正视现实适当应对呢?从对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有利的角度来说,适当的应对也是必要的。
二、消除校长更替对学校发展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编制规划,规范校长行为
一所学校要发展,经常打乱节奏,甚至不断地变换方向,显然是不利的。怎样才能减少因为校长更替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呢?推进学校的科学规划显然是很好的举措。一般来说,借用SWOT分析法,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会对学校外部的优势和劣势,内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客观的分析,会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中长期教育规划进行积极的对接和落实,因此,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是前任校长和全校员工,甚至有专家和政府代表集体智慧的凝聚,在学校里就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就是学校发展的“宪法”。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发展规划对于学校如同建筑大楼需要施工蓝图一样,校长就相当于施工队的队长,带领着工人依图建设。中途换了施工队,只要蓝图不变,工作内容自不能轻易变更。发现蓝图中存在问题,或者要增加项目,也都需要经过决策主体进行集体审议,修改蓝图,再行改变。当然,教育与学校管理都是一个生动变化的过程,执行起来与建筑施工有着很多的不同,主观性的因素很多,校长的意愿自然会对师生员工在实现蓝图的过程中有较大的影响,但就大的方向和目标来看,则显然不会偏离太多,这其实就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培训,提升校长修养
我国在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对于学校的管理其实有着较广阔的空间和办学的自主权。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人物和领头羊,校长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政策水平、理论修养、决策能力、管理艺术、个性习惯、工作方式等,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对于一位成熟的校长来说,新接手一所学校常常胸有成竹,不急不躁,井井有条,放手也放心,给中层和广大教师施展手脚。而自己则虚怀若谷,谦虚谨慎,深潜水底,以学生心态观察和学习新学校的文化传统,不断地发掘资源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和谋划新政。这与那些毛躁青涩,动辄“烧火”的所谓“新官”的做派是截然不同的。而要做到这样,校长必须要加强修养,修炼自己的心性,修正自己的功利思想,收敛起火爆的性子和武断的作风。
同时对于校长来说,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新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自己负有培育发展这所学校的神圣使命。管理好发展好这一所学校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对于自身来说,换新学校也是换一种境遇的历练。唯有秉持刻苦奋进的信念,才能发现新的问题,积极思考对策才可能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艺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则应该准确把握新换学校的校长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管理状态,积极组织培训、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引导校长端正心态,积极履职,争创业绩。
(三)督导评估,推进科学发展
目前,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力量强大,实际上掌控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节奏。这在校长群体素质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这种主控式的区域管理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区域教育的整体推进和均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教育主管部门面对校长更替对学校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从区域角度加强管理和监控,尤其要加强学校发展的督导评估,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学校的发展进程给以关注,通过督导、检查、验收、评估、奖惩等多种方式,单个或者系统地进行评议,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保障学校传统的延续和特色项目的发展,使得区域学校的特色个性得以延续。
有些区域将现代化学校建设、示范校验收、星级学校评估等一些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加以整合,尤其将学校传统特色项目等列入其中,这些举措确实能减少因校长变更对学校带来的消极影响。当然,短期的阶段性的实施这些政策固然必要,更重要的则是建立和完善学校和校长分线考评的机制,尊重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将原来各所学校分级,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再根据校长的管理水平和业绩能力,进行评价定级。然后,推行学校聘任校长制度,可以低级学校高聘校长,当然更多应是两相匹配,进行聘任,定期考核,绩效评价。这样系统规划学校发展,既能激活校长的创造力,又能切实推进学校的发展。从制度上为学校发展和校长成长提供了渠道和保障。
(四)审慎调聘,重视人校匹配
学校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有时候也不全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比如某校科技特色打造非常出名,因为老校长是该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在该领域高屋建瓴,系统规划和实施了科技教育。但是,他被调任别的区做局长了,新任校长是位数学教师出身,对科技教育一点不了解,尽管他很想延续科技教育特色,但很多工作只能依靠几位科学教师推进,他只能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而事实上特色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是延续而缺少创新,是难以长久的。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周围几所学校的科技教育做得风生水起,而该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却逐渐削弱,几年过去了,这所曾经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已经泯然众人矣。
上述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分析根源,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校长人选配备上没有考虑到适配。勉为其难有可能给学校和校长带来困难。对此,我们在对学校选聘校长时,应该考虑到学校的个性与校长的擅长。如果能充分考虑到人校匹配,这样学校发展就能更加健康有序。当然,一个区域的人才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有“坑”而缺少“萝卜”,怎么办呢?其实解决的途径也是很多的,比如考察调聘校长,不是考察一个人,而是考察几个人,形成团队互补,进入新学校,这就能保证新学校的特色传统延续,以弥补不足;也可以扩大视野范围,跨区域优聘校长,挑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也能保障学校的健康发展。
学校发展最需要平稳有序,能否做到,校长的更替值得关注。对于学校来说,校长的更替是发展中的大事,减少因校长更替给学校带来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新校长给学校注入的新思维新力量,这是区域教育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其实也是校长应该关注的问题。相信在群体重视的情况下,解决的策略方式还会有很多。尤其随着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重视校长与学校的匹配,重视校长与学校的协同发展,一定能跨出新的步伐,开辟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