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
2015-05-30袁安
袁安
【写作目标】
1.了解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妙处。
2.学会运用欲扬先抑手法来构思文章。
【技法指津】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可能开始时你并不了解其本质,对描写对象会有一种错觉与误会,你是会无动于衷还是会进一步观察、感知和体悟?如果去表达,怎样才能蓄势而发、文思飞扬,达到“使文章有气有势,光焰逼人”(清·唐虎)的效果呢?你不妨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它能使作文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那么到底如何使用这一方法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比反衬法。人的认知需要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去完善,而认知的方法可以运用对比反衬,可以是正反、前后对比,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明白什么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二、情感迁移法。睹物思情时,作者的内心会随着对人、事、物认识的深入而产生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凸显文章主旨。所以可以巧妙地设置先贬后褒的伏笔铺垫,在叙述之中自然而然地彰显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蝉》一文,开头对蝉聒噪的吟叫表示出不解之情,这是贬责之“抑”的伏笔,而后通过朋友的介绍,似乎顿悟出“生命的意义”,这是褒赏之“扬”的目的。
三、悬念推进法。悬念好比一个问号,能给人几许猜测、期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情节因此曲折有致。如若在文章开头巧设悬念,使人产生一探究竟的心理趋向,并在情节叙述中将悬念解开,定会令人感叹不已。
如《王几何》一文,开学伊始,大家都猜想着几何老师会是怎样一个人,这就非常鲜明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后面王几何老师的出场,人物的品性也渐渐展现出来,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通过同学们的“痛快”两字的评价得以表现。这样的写法着实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也更加摇曳生姿。
对于以上的运用方法不可单一套用,应灵活综合考虑,更好地为表达内容服务。
【牛刀小试】
母亲的“口是心非”
□刘文婷
母亲是最“表里不一”的,她总是展现她的严厉而掩饰内心的慈爱。
——题记
我是个经常丢三落四的人,为此没少挨父母和老师的批评。这不,老毛病今个儿又发作了。
“你这东西怎么又乱放,你说其他东西这样吧也就算了,连钱你也敢乱丢!”母亲的责备声中充满了焦急和无奈。
“妈,我的钱昨天还在的。”我立刻回应道。
“你一个女孩子怎么也粗枝大叶的,难怪考试也那么粗心。”母亲的这句话让我产生了抵触情绪,我认为她是在借题发挥。
“你又来了,真烦人!什么事都能扯到考试上,没完没了了。”说完我就咣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唉!自上次考试过后,怎么每次说话都离不开“考试”这词呢?其实,那钱是妈妈让我去买书的。昨天还揣在口袋里来着,可现在除了在浴室找到一些外,另一些就不见了。幸好这是丢在家里,迟早会找到的,不像丢在马路上,有被人拾走的可能。可妈妈这一教训起来,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被捣腾出来了。难道她就不明白“就事论事”的批评原则吗?我的老妈怎么就这么不近人情呢?
妈妈上班去了,我从房里出来,看到桌上放的钱和一张字条:“拿着,下次别再丢了!我也是恨铁不成钢,刚才是我态度不好,别生妈妈的气了,好吗?”看完后,我愣在那儿,握着钱默然无语,心中却有一股暖流涌过。
我曾看到过有关鱼和水的一段对话——鱼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受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的心里。”我想母爱似水,也正是这个道理吧!
母亲似乎能洞察孩子心中的一切,而孩子往往不能了解母亲的心事。母亲明明打心底里关爱着我,而“刀子嘴,豆腐心”的她总是“口是心非”。
点评:本文作者写母爱,没有按常规的写法来表现,而是先写母亲老是唠唠叨叨,不断地批评人,然后用一两句话点出母亲表面上批评“我”,实际上处处关心“我”,最后直接点出母亲的“口是心非”实质上是满满的关爱。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母爱的主题,亲切感人。
【误区警示】
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用笔有别。对于“抑”或“扬”的部分要有所区别,不可平均用力,应有一个主次之分,当然也不是将两者割裂对立起来,而是以“抑”衬“扬”,“抑”中含“扬”,侧重在“扬”的行文意圖上。
二、要有相对性。任何人、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写人要放大优点,忽略缺点;状物要强化良好品性,弱化不良特质;叙事要提倡正面阐述,淡化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对比落差中找到二者的内在联系,完成由抑到扬的艺术转化。
【延伸训练】
题目:我读懂了
请补全文题,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写一篇作文,字数600字以上。
思路点拨:首先要补全文题,确定写作的主题、范围。但不论写什么都应归结在文题中的“读懂”二字上,“读”的含义是宽泛的,可以阅读一本书、一句名言、一个故事;也可以是经历了一场比赛、一次历练;抑或是一段心灵成长的往事等。而“懂”意味着由曾经的无知最终转变为彻底的明白、醒悟,即可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将这一过程记叙出来,从而让读者获得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