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散与赏鉴

2015-05-30刘春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趣味流动

摘 要:书画的鉴藏是一项依托实物载寄精神情感的活动。自从书画成为“可宝之物”始,历代的私人、皇家对法书名画竞相裒求,他们或作为权力、财富、文化品趣的标志,或作为某种身份象征以及射利目的,亦或作为纯粹的艺术范本去规模和寻求某种精神诉求,并反映历史与文化艺术心理。明末清初的书画藏品聚散、流动与不同群体的赏鉴趣味印证了这是书画鉴藏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关键词:赏鉴;趣味;流动;私家收藏

一、藏品聚散的背景及易代之际的赏鉴心理

明末清初在我国书画鉴藏史上,可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可从元末以来的官、私二类鉴藏情况及书画鉴藏三个中心的形成窥见一、二。

魏晋六朝以来的江南就有文人雅集唱和,阅玩书画的传统,至宋蔚然成风而使这一地域成为文化发达的重镇。到元末,因社会政治矛盾的激化而掀起的江南地方割据势力兴起中,集聚了大批于政治上失意而情寄书画赏鉴的文化精英,他们为该地区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时,李郭传派的曹知白(1272-1355)“所蓄书数千百卷,还鉴有法书墨迹数十百卷。”他在“日展诵之”中深感“所得者深广也。”再如元四家之一的倪瓒(1301-1374),其“平生无他好玩,惟嗜蓄古法书名画,持以售者,归其直累百金无所靳。”在他广泛的交游中,文人雅集是主要形式,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品鉴书画。昆山的顾阿瑛(1310-1369),其性格豪爽,诚延天下名士于玉山草堂诗赋雅集。顾阿英的玉山草堂成了当时具有赏鉴雅怀的书画家、诗人与当朝权贵中交往的桥梁。从顾阿瑛的《草堂雅集》中的《题玉山中所藏赵千里画金碧山水图》、《题玉山中钱舜举画五栁庄图》等大量题画诗中,可以发现赏鉴书画是玉山雅集中的重要活动之一。

明代,一方面内府承接了元内府白书画典籍,延续了皇家收藏。另一方面除永乐、宣德二位帝王雅好书画充实公藏外,其他皇帝常以内府收藏赏赐功臣、蕃王。晋王朱棡、鲁王朱檀、黔宁王沐英家族藏品中的一大部分来自皇室赏赐。到了明中期,出现宦官盗取内府书画的情况,沈周在《客座新闻》里记载“成化末,太监钱能、王赐在南都,每五日舁书画二柜,循环互玩。”到嘉靖、万历朝由于库银空虚,又出现了以内府藏书画充当俸禄分发给朝臣的“折俸事件”,使大量书画流向民间。江南的私家书画鉴藏之风承袭前代的同时又因此有了新的发展,到明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一个围绕太湖,北从长江,南至钱塘江,西到皖南,东达沿海的收藏群体,伴随这一地域文人书画风气的盛行,书画鉴藏之风延续至明末清初。

就书画艺术本身的发展来看,宫廷藏品在民间的流动为宮廷之外的画家研习经典传统、延续传承古代画风,梳理画学谱系带来了直观的视觉范本资源。明代江南文人画学中心的确立,吴门画派的兴起与历代传世藏品从皇家收藏流向民间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同时绘画创作的昌盛又推动了民间赏鉴传阅书画风气的盛行。苏州的文徵明家族,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及张丑,无锡的华夏、安国家族,嘉兴的项元汴家族及李日华、郁逢庆,松间的董其昌、莫是龙、陈继儒一系,常州的王世贞、王世懋兄弟等。地域性的书画鉴藏风气及鉴藏群体的形成代表性鉴藏家的出现,标志着明中后期书画鉴藏中心在江南的确立。

就明末清初书画鉴藏的地域而言,徽州地区因徽商的崛起而使地域性书画鉴藏之风伴随经济的日趋繁荣而兴胜。徽商的区域性的网络商业结构使文化艺术随其特定的传播方式影响着书画鉴藏群体对藏品及其等级的选择。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名。明中后期其经济的繁荣又催化起兴教办学之风,出现了“十户之村,无废诵读”“贾而好儒”的现象,这为地域性书画鉴藏风气形成打下了基础。一方面,徽商的逐利发展走出了徽州原有的区域,他们以商、学、仕等方式融拓到邻近的江浙地区。另一方面,徽商巨贾对江南经济的介入的同时,其文化品趣也受到江南文风陶染并形成互动之势。徽商介入书画鉴藏逐步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涌现出歙县汪氏、西溪南吴氏、休宁詹景凤等活跃于书画鉴藏界的家族。他们的鉴藏趣味对整个徽州地区乃至江浙地区的鉴藏风向产生影响。由此,徽州成为了明清之际的又一书画鉴藏中心。

在北方,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至明末,都城二百多年的文化、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古物集聚与书画交易的中心。明朝开国之初,皇室内府的书画藏品被洪武帝分赐太子,太原的朱棡,山东的朱檀得以拥有大量的书画庋藏,但随着地方叛乱,大批的古代书画藏品在北方流动,并成为北方的私家藏物。作为私家收藏,北方的文人宫僚依据所具有的特权位置裒集了大量的书画珍品。十七世纪的北方逐渐兴起鉴藏之风,出现了著名鉴藏家。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而亡。明内府所藏的历代书画名迹遭受了空前的流失、毁灭现象。鉴藏家宋荦颇为悲叹“图史宝玩,销沉于兵火者不少也。”[1]而此时许多私家收藏的藏品也因兵燹战乱散佚市上,成为古董商人手中的射利之物。客观地讲,古代书画在市场上的频繁流动使鉴藏活动更加便利,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说:“近从旧内,得名画以数百计,序时代以递阅之。”这使清初的私人鉴藏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书画的收藏、鉴别、品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初的书画鉴藏活动的发展,并最终达到历史的鼎盛。而藏品,及围绕书画藏品发生的买卖、品鉴、收藏、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鉴藏家身上。清著名鉴藏家曹溶亦感叹:“二十年来内府真迹流落人间,自右军以下至于子昂、伯机所见五、六百卷,大有古今不相及之叹。”[2]

由于历代鉴藏家对书画古物鉴藏的研究,到明末,鉴赏家赏鉴书画古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了明确的品级趣味分级。如晚明的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对古物书画的鉴赏把玩就作了层次分级,他说:晋唐墨迹第一,五代唐前宋图画第二,隋唐宋古帖第三,苏黄蔡米手迹第四……莹白妙磁秘色陶器不论古今第二十三。外是则白饭绿韲、布袍藤杖亦为雅物。士人享用,当知次第。如汉凌烟阁中值次,明主自有灼见。若仅如俗贾,以宣成窑脆薄之品骤登上价,终是董贤作三公耳。[3]

同时期的董其昌对赏鉴中如何展示、保护古玩书画也非常谨慎,他说:凡法书名画,古帖古琴,至梅月、八月、先将收入窄小匣中锁闭。其匣以杉板为之,内勿漆油、糊纸,可免湿霉。以纸四周糊口,勿令通气,庶不至霉白。过此二候,宜置卧室,便近人气;置高阁,裨远地气乃佳。又书画帖,平时十余日一展玩。微见风日,不至久卷作霉。琴则盛以锦囊,挂板壁透气处,勿近来墙壁风露日色。收藏之法,过人远矣。展玩书画有五不可,渭:灯下、雨天、酒后、俗子、妇人也。[4]

明末清初的书画鉴藏活动得以历史性的呈现,并构成时代性特点,除了与官、私两类收藏品的流动、政权更迭的历史机遇和传统文化习尚在三个中心产生的延续等因素有关以外,还与明清之际不同鉴藏群体的心理冀求有关联。

从鉴藏者身份构成来说,明末清初的鉴藏家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集官僚文人与鉴藏家于一身的鉴藏家。如清初的孙承泽、曹溶、粱清标、宋荦等。一类是集商人与鉴藏者于一体的鉴藏家。如明末的张丑、吴其贞,清初的安歧等。这两种类型对明末清初时期书画鉴藏品的选择,藏品的流动,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还有一种类型则是以书法绘画名世的文人书画鉴定家。他们或以官僚身份活跃于官场,或以官场闲职寄情在书画创作与赏鉴的世界中。他们因对艺术本体有精深的造诣而掌握书画鉴定理趣与方法的话语权,并对他们的周围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如明末的董其昌、李日华,清初的王鉴、王时敏、王翚、王原祁等。

由于清初特殊的政治社会条件,使许多委身于清廷的“贰臣”官员在政治上的失意,他们不得已以书画古董鉴藏来消解精神渴求,在古物中超越世俗现实,清初如曹溶、孙承泽等他们本人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素养与学术水平,具有真正鉴赏书画的认知能为。这一群体因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微妙的“贰臣”心理。他们从旧朝而来,委身在新朝任官,强烈的政治抱负与新政权对汉人官僚的怀疑,使他们看不到政治上发展的曙光。不仅如此,贰臣的身份又使其在在文人交游圈中被人诟病。如王鉴在其所画的《梦境图》中就流露出对梁清标与曹溶这二位在新朝中任职的官僚鉴藏家一丝不屑的态度。而粱清标与与曹溶是当时著名的官僚鉴藏家。

有趣的是,曾同官一朝的文人官僚之间,其关系微妙,画家身份的鉴赏家对官僚鉴藏家的态度亦颇为冷落,王鉴在《梦境图》中跋曰:曾见其《南邨草堂图》,为得意之笔。真迹向藏新安吴氏。后王越石持一赝作售之闲仲叔祖,得值甚厚。余正其非,遂欲退还。而越石狡甚,返谓余欲得此画,故造此论。叔祖信之,复珍重如天球拱璧。乏具眼而好古,未有不受人欺者。虽赏鉴小事,其中亦难言也。客岁游燕,真定粱大司马玉立、曹少司农秋岳,皆属余作《草堂图》,尚未有以应之。盖两先生方作长安贵人,筹边计国,何暇及此,更俟几年,写以寄之,代《北山移文》可耳。[5]

米南宫在《画史》中将书画收藏把玩者分为“赏鉴者”和“好事者”两类。而在争夺名迹的现实中,“好事者”又表现为多种类型,其中之一类是借豪权强势,取夺名迹谄媚权贵。而又一类体现在那些以“射利”为目的的画商身上,他们在“利”未达、“画”未得时,竟然因特别的心理而做出某些极端的损画行为。“好事者”的这两种类型有时十分巧合地集中于同一件藏品之上,其“赏鉴”心理可见一般。清初的鉴定家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记述了巨然《萧翼赚兰亭图》在明末传藏中遭遇的见闻:

《萧翼赚兰亭图》,二尺六绢,中轴。浅绛。层领重溪,茂林古刹,主宾抵掌于水亭之上,宾作指示状,主僧作吝惜状,骑马显者携从度桥而来,诸僧寺门出迎,此“赚兰亭”故实也。上盖“宣文阁宝”绍兴小玺,稽察司印。巨然,山水高手,兹以人物、鞍马、宫室罗列于山水中,笔墨古而绢素完,洵为登峰造极之迹。吾宗青霞所世藏,中州袁环中榷浒墅,馈兼金三百而不与也。迨夫马士英枋国,争名利者挟势力购去,以媚士英。士英败,流落全陵,质诸陈以御,取赎时以御欲拒之,于理不可,欲舍之,于情何堪,竟将诸人面目擦损矣。绿珠之陨坠楼前,不足喻也;戚夫人髡钳春室,庶几似之。[6]

为诌媚权臣马士英,巨然画迹被豪夺。马士英政败失权名迹被质典,商人利不得情又不舍,于是磨损画中人物面目。“好事者”人为的损害传世名迹这在明清之际可算为典型。

二、以书画鉴藏为纽带的南北文化互动

在商业文化逐渐兴盛的过程中,书画作品的庋藏日益融入到官僚文人与士绅商贾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明中后期形成了,徽州、江浙、北方三个书画鉴藏中心围绕着希缺的传世藏品展开角逐,而官僚阶层因自身特殊的身份原因,使他们在宫廷内府与民间私家之间游走,同时也因仕宦生涯而在南北的三个鉴藏中心之间得以裒览、戢藏心仪的书画名迹。传世的书画作品在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多重合力之下处于聚与散不断的流动状态。就总体而言,明中后期,书画藏品由内府官藏的聚合逐渐分散至南北私人鉴藏家手中。到清初,藏品则呈现为由南方的分散向北方聚合的态势。

明末的社会政治动荡和内府书画管理的失控致使书画流向社会,这为南北鉴藏家通过各种途径拥有历代书画珍品创造了机会。董其昌在得到郭忠恕的《越王宫殿》后将作品的来路作了记录:“郭忠恕《越王宫殿》,向为严分宜物,后籍没,朱节庵国公以折俸得之,流传至余处。其长有三尺馀,皆没骨山也。”[7]清初书画商人吴其贞在《书画记》中的《董北苑风雨归庄图》后记曰:“上有金章宗印玺,此观于庄淡庵先生吴门园上,先生讳冏生,字玉骢,武进人,应会先生仲子也,癸丁亥进士,长于临池丹青,雅好古玩,家多收藏,大都得于旧内者,是日购予李唐《风雨归牛图》、萧照《瑞应图》、盛子昭《烈妇剌虎图》、钱舜举《兰亭图》,时壬辰(1652年)三月八日。”[8]

皇家藏品的外流使明中后期的江南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私人鉴藏家。如太仓的王氏兄弟,拥有极为可观的古字画,加之王世贞在文坛的地位使他的藏品处于江南的优势地位,其对藏品与鉴定方法的博通使之取代了文嘉、文彭的地位。在嘉兴,项元汴以财力之胜与书画名家交游,广收历代珍品。在休宁,詹景凤成为徽商好事者鉴藏趣味的引领者而颇具影响。明代中期的南方书画鉴藏圈逐渐形成各自的地域集团,在文化、经济与政治的合力下参与到对藏品的褫夺之中。

另外,伴随明中后期新兴城市工商业的蒙发,社会中低普通阶层的士、商、官诉求各种古玩的藏玩、交流并多少因商业之目的而泛化为市民热衷的“雅事”,以鉴藏书画标韵于特定人群成为一种时尚。在江浙一带,“有钱人始终处于一种参与时髦的文化物品经营的永恒的商业驱动力之下。艺术家兼政府官员李日华(1565-1635)在他的日记里无意中记下了1603年先后十三次古董商向他兜售古董字画的事。”[9]由此可见,商业的驱动亦成为书画的交易、流动的社会动因。

私家进行书画鉴藏的必备条件是足够的经济支撑。收藏鉴赏家如高士奇,出身贫穷,后因做官而财产骤增。《清史稿·高士奇传》中说其弹劫时“有虎坊桥瓦房六十余间,价值八千金”。而且在“顺城门外斜街并各处房屋,令心腹出名置买。”“又于本乡平湖县置田产千顷,大兴土木。”在“杭州西溪广置园宅”。明末清初商业经济的发展中,在商业中心发达的南北区域出现了新起的商贾巨富,在物质生活充足后,追求精神的充实。特定的文化环境熏染和猎奇心理在充够的经济后盾下投入到书画鉴藏领域,与士绅、官僚、书画鉴赏家广泛的交往中,对书画鉴藏逐渐有了独到的见解,并著书立说,从而也成为书画鉴藏名家。如清初安歧,本为盐商, 有富甲天下之称,年轻时在扬州以盐业起家,在经济富足的同时济身于书画鉴藏。袁枚在《续子不语》卷六中记载“盐商安麓村请河道总督赵世显饮十里之外,灯彩如云。至其商,东厢西舍,珍奇古玩,罗列无算”。可见其时安歧的经济实力和藏品之多。名士朱竹垞过扬州,安岐济赠百金。书画鉴藏围绕的多是前人遗存的物质与精神之物,因物希而贵,因积淀文化、精神而珍,是超越俗世的精神载体。官、商在权力与财富的无尽止追逐中产生思想与精神上的困顿,使他们在纷杂的尘世中寻求超越。因而,他们在一定的环境中会投身鉴藏。加之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和经济后盾,使得他们有能力介入赏鉴、收藏书画,尽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附庸风雅。

注释:

[1]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2]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五

[3][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 紫桃轩杂缀[M].凤凰出版社,2010:308.

[4][明]董其昌.《筠轩清閟录》(与陈继儒:《妮古录》合册)[M].商务印书馆,1959:25.

[5]单国强.王鑑精品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6]顾复.平生壮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50.

[7]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43.

[8]吴其贞.书画记(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63:246.

[9]加拿大·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57.

作者简介:

刘春,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书画鉴藏及山水画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趣味流动
健康教育也要“流动”起来
流动的光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趣味连连连
趣味阅兵
午睡的趣味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