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些书是不能读的

2015-05-30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坛经思考者书海

在我看来,时下的书并不是遍地黄金,我们一不小心,也许就做了纸上谈兵或东施效颦的蠢事,非但无益,还贻害无穷。当下有人动辄炫耀一年读了几十或几百本书,似乎读书多少,已成高低贵贱的评判,却忘了老祖宗训诫“刘项原来不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等言说了。

刘邦、项羽从不读书,缘何成王成霸?六祖慧能不识字,遑论读书,如何能留下震古烁今的《坛经》?如此看来,读书要有讲究,否则,不读也罢。

书,有可读与不可读之分,有些书不能读,有些书读一两句足矣,有些则是要读一辈子的。书,非选不能读!具体来说,我有“四不读”原则:

东拼西凑者,不读。

胡编乱造者,不读。

自以为是者,不读。

脱离实践者,不读。

一言以蔽之,无独立思考者,不读。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是装点门面、攫取荣誉、附庸风雅,还是迎合检查,还是知道“‘茴字有4种写法”?显然都不是。读书在于使人思路开阔、目光深邃、思维理性、行动有力,人的独立性是其根本前提。一本好书就应该说自己的话、想自己的问题、践行自己的理想——有时候,仅仅一句话就足够支撑一本书的生命。我特别认同刘良华老师的那句:“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只要你读到‘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就够了,这句话就抵一本书。”如果一部书句句如此,那就成了“经”,成了“典”,成了永恒。

心理学上有个“手表定律”,即戴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而戴两只读数不同的表反而错乱了。时下许多书的“贡献”就在这里:你不读还懂一点教育,读了,反而糊涂了。因为它们根本就是从“拍脑袋主义”里走下生产线的,虽然满纸的调查数据、课堂教学、道德文章、名人名典,但不过是“障眼法”。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它的前后逻辑、内核精神、价值体系都无从谈起,倘若今天花一分气力去读书,明日必得用十分精神去“排毒”,孰得孰失?

实际上,能教人独立思考、成就独立人格的书,少之又少,一般都是上述4种情况,令人读后方知“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宝贵。近年来很多有识之士提出“阅读经典”“回归传统”,可能正是这种痛苦之下的无奈之举吧。

今天,读到一本书,若能理性地解构文本,若能间有闪光之处,若能妙手偶得一二句,已属万幸。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在茫茫书海中作出选择的重要性,可能远远大于阅读本身。只有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在乏善可陈、滥竽充数的时下环境中找到一处心灵栖息之地。

50多年人生经验告诉我,书,非选不能读!否则,读之愈深,害之愈甚。

(《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30日 凌宗伟/文)

猜你喜欢

坛经思考者书海
书海
罗思敏:城市复兴的设计思考者
明清大藏经版《坛经》源流略释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紫砂壶“畅游书海”之创作谈
共游书海
《敦煌坛经读本》出版
慧能哲学思想探微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Tanjing
让高中生成为历史课堂学习的思考者
不爱运动,是因为太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