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倪瓒画境中“空亭子”的符号意义及价值所在

2015-05-30范雪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倪瓒符号价值

摘 要:倪瓒的“空亭子”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物,而是具有特定指设的意义。草亭的创构被画家作为点景抒情的物象,是象征高人幽隐的符号;亦是画家以空亭子的构建暗示人物存在的意义。画家借画中“空亭子”以此时看彼时,借人物的“缺席”给过往的友者及尚未到来的人间客留一席仙居之地。它空无人迹却让人涟漪,这块幽静胜地,亦是画家心居之地的写照。它是画者无人之境成功塑造的一个典型符号,具有不可取缔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倪瓒;空亭;符号;价值

倪瓒(1301~1374),元代末期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字元镇,号云林,自署“懒瓒”。生于江苏无锡,画风受江浙一带的熏陶,具有南方地域性特征。笔者学习山水画以来,常临写他的画作,体会画者的意韵。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富足无忧的青少年、跌宕起伏的中年、孤苦无依的晚年。伴随着亲情、朋友、伴侣的相继离世,对作者内心的打击很重。也正因为如此,他生活的多个层面,造就了这一艺术才子,他就像是为艺术而生的。其一生创作了许多无人之境的艺术作品,以空无人迹的茅草亭,淡远简逸的笔墨为个性符号,并自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体现出其画作构图的简易、笔墨的精简,从而映射出画者对平淡生活的渴望及追寻。

一、亲情相伴,无忧无虑——心无“空亭”

(一)艺术风格形成的初期

倪瓒的祖父辈都是商人,对于他来说,就是我们当世所说的富二代了。但他自己对经商丝毫不感兴趣,相比而言,文学、艺术更能让他全身心投入,他对书画艺术的爱好胜于其它。

当然,这一切的可能,皆源于家境的优越,亲人的陪伴,生活的无忧虑,能够为他的文学培养提供着优越的环境与条件。其一,家中筑有清閟阁,藏有古玩、经书、字画千余卷。其二,有专门的家庭教师进行教育。另外,他常外出游览,精细地观察自然物象,偶遇佳景即随手描绘,为其后来文学修养、绘画之路的探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成功绝非取决于外部因素,而在于自身的重视及内在的坚持。他对于自身的学习修养非常重视,而且自幼聪明好学,他对诗书画印的把玩与喜爱,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精心研读、博采各家、细腻观察是他青少年时期绘画风格形成的先决条件。临摹古画、揣摩古意,是他无意图做的事情,是他学习的过程,这无形中为他艺术风格的形成作了铺垫。

青少年时期的他,父亲虽早逝,但深受长兄及母亲的疼爱。作为家中的老小,生活的压力几乎为零。可以说,他是一个没有什么生活能力的人,随从伴随左右,生活琐事不用亲力为之,自称“懒瓒”,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没有生活能力,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他的独特能力就在于他对文艺的探寻,所谓“人贵有一专”, 他的专一就是对于艺术的培养,这种能力与学习习惯,对他艺术风格的形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作用。

(二)心无“空亭”

画史的相关资料,告诉我们倪瓒是个“洁癖狂”,他的许多故事,如“把树洗死”“鹅毛茅房”等,让人觉得特别奇葩,难以想象他是个怎样怪诞的人。曾有人评说他是《红楼梦》中女版的妙玉,有着处女座情节及类似的遭遇。从他的画中也能看到他那清净至极、简逸平淡的个性特征,与他人确实有所不同。

这一爱洁成癖的行为,致使他没有太多的朋友与社会交往,故性情孤僻,对于不喜欢的不予理会,对于喜欢的表以青睐。他的长兄倪昭奎是当时有名的道士,在当时可享受许多特权,如无田租、无劳役、无官场倾轧之苦,这些也就不会困扰到倪瓒的生活。他既不需要劳动,又不喜应酬,只喜好文艺,就选择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的世界。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没有什么留世的作品存在。在艺术上,还处在学习前人的阶段中,大部分的时间在于专心地培养绘画的技能,了解各家的绘画风格,为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前提。在生活上,有家人的陪伴,没有压力和困扰,他也不会想到心中空缺,自然也没有“空亭”。“空亭”还没有在画家的心里生根发芽,所以,这一时期是心无“空亭”的阶段。

二、友人相伴,家人无依——心有“空亭”

(一)艺术风格的发展期

三十岁至六十多岁左右,是倪瓒绘画风格的发展期,其艺术风格已经基本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他有着特别大的心理变化,尤其是长兄的病故,母亲和老师又相继去世,使其内心悲痛不已。原本依靠长兄所享受的特权,也随之消失。家族从富足门户变成了一般儒户,又由于往常不问人情世事,也不善经营,生活的繁琐,让他难以接受,没有家人的依靠,对他的打击甚重。

但是,倪瓒的长兄有许多道士朋友,对他的博学多才早有耳闻。虽兄离去,这些朋友对他的关心与爱护有加,如正处晚年的黄公望,对他的艺术才华十分欣赏,他们时常一起吟诗作画,聊表心意。他广交艺友,纵然忧伤之情难以言明,也可借字画寄情、述怀一二。同时,中年时期,也有了结发夫妻相伴,还有着自己的孩子,并非全是离索,还有几分暖意。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家族败落,也比普通百姓生活优越得多,依然可以享受读书、作画与文人道士相互往来的悠闲生活。从他存世最早的一幅画作《秋林野兴图》中,可以看到近处缓坡错落,坡上有树丛,树下一座茅草亭,亭内有一高士、一童子形象,高士临河而坐,童子待于其后。隔河有远山,以淡墨写之,与岸上缓坡相互呼应。倪瓒时年三十九岁,可看出此画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人世具有温情的观照,是心境的抒发与坦露。

相比,他五十四岁所作《松林亭子图》可以看出,树木旁有一空亭,隔溪为起伏的山丘,浩瀚的水面,一望无际。用笔柔和秀逸,画境静寂、恬淡。“空亭子”开始出现在画家的画境中,好似一颗种子长出了嫩芽。

(二)创建“空亭”

倪瓒出生于元代,无法考取功名仕途,独特的艺术才华依然得到异族统治者的欣赏,并召其入京为官。但他不愿为异族服务,为避免纠缠,散尽家产于亲友故人,过起了流浪隐居的生活。他四十五岁时所作《六君子图》中以淡逸疏朗的笔墨意趣,表现六株挺拔的树木精神。江上远峦以干笔淡墨皴擦,给人一种空灵之感。黄公望曾为此画题诗“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突显了画者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他为人正直、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倪瓒四十岁之前,社会尚且安定。之后,江南出现灾难连连、强征暴敛、动荡不安的局面。国不像国,家没有家,没有了心中归属。这二十多年来,他循迹于江南的宜兴、常州、湖州等地,栖居于村舍和寺观之中,一心寄情于山水诗画之中。这种若淡若无的感觉,在作者的画笔中反复磨练,绘画风格也由此得以发展并趋向于成熟。

生活的变迁、时代的动荡与其绘画风格的变化密切相关。 “空亭子”的萌生,也与这一时期画者的遭遇密不可分,如其妻的病逝、长子的早丧,以及朋友的相继离世,都使其内心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生活越觉孤苦无依随之而来的,其枯淡萧散的画风、笔墨简逸的画格、淡墨飘渺的画意、寂寞空旷的画境一一体现于画面之中,悲伤之情,难以言表。从画者六十七岁所作《雨后空林图》可以看出,此时画中作一空亭点缀其间,而且以空林命题,突出人不在、林静谧的感受。“空亭子”在画者心中就像是给仙去的亲人、友人们留的一片静地,亦是画者所追求的清幽境地。

三、无人相伴——心居“空亭”

(一)缺乏归属的晚年

七十岁左右,处于倪瓒绘画风格发展的晚期,也是其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时代发生了变迁,明朝的建立,使得江南的秩序恢复了以往的安定,此时倪瓒返回无锡故里养老。期间,生活算是安逸,他的声名也已经响亮于世。当时,无锡构建了一座专门“雅集”天下文人墨客的养贤楼,招贤至此。倪瓒是名人雅士之一,得皇帝的赏识,并召其进京供职。但他不愿做官,还以诗“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其内心的坚决。而且,在画上题款不用洪武年,只用甲子纪年。真可谓“不识时务”之人,曾多次激怒于人,并遭人毒打几近丧命。每每思索回想,真令人动魄惊心。

孤独是终老之年生活的最大痛苦。晚年,他与小儿子的关系十分疏远,儿子对其并未尽孝道,使其老无所依。一直是亲人朋友伴其左右,一时之间,缺乏归属,没有亲情和关爱,他内心那份悲凉孤苦,无所适从,便一泻于书画之中。从他的晚年七十二岁所绘《容膝斋图》与《江亭山色图》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两幅均采用一河两岸式构图,近景是缓坡浅水、土石杂树、树下空亭;远处山坡平缓、水涧洲渚,属于典型的“三段式”构图形式。这一时期有其许多留世之作可供参考,通过细微对比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其绘画风格从多元趋向于统一,是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

(二)心居“空亭”

“空亭”是画家的向往之地,是其心居之地的写照,用以表现静谧与洁净的美,是一块幽静的胜地。倪瓒所作“空亭子”与画面无人之境,对别人而言,它是高处不胜寒的一片禁地;对倪瓒而言,则是其自我离群索居生活所持的肯定态度。空亭有清、静之意,而空无一人,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之意。心寄居于“空亭”,体现了孤然傲立于天地间,以表高雅之心,有文人的气度,也是当时社会所盛行的道家“独善其身”思想的反映,即在山水之间顿悟,在画面之中求虚静、淡远的境界,在生活之中求淡逸的心境。

在他奉赠或差别之作,画境中常删去空亭,不用其表现悲凉、凄苦、寂寞之情,仅以萧瑟、孤寂的山水为表现对象,表现出他对纯粹笔墨的自娱之趣。而他表达对故人仙去的深切感伤与思怀时,画一空亭,或连亭子也不留,成功地塑造了凄美的无人之境。让观赏者可以借助“空亭子”以此时看彼时,体会画者内心虚无萧疏、淡逸空灵的氛围,总能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凄凉。

四、结语

“空亭子”是画者画境与心境的统一,是创设无人之境的典型符号。亦是画家生活中有与无的归结,是画家笔墨精炼的概括,传达出一种沉默和孤寞。倪瓒的画面表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相互交融,是生活与情感的升华。他的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画者内心的捕捉和非凡的体验,引导着人们对于虚静、简逸的追求,构建起新的笔墨语言及艺术审美意识。倪瓒在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幅空无人迹的画境,画风深受当时及后人的喜爱。其中“空亭子”是他个人独特艺术风格的象征,是画者成功塑造无人之境典型的符号语言,具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意义。

作者简介:

范雪梅,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

猜你喜欢

倪瓒符号价值
倪瓒的洁癖
学符号,比多少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符号的由来
古淡天真之美——倪瓒《淡室诗》
变符号
《倪瓒·墨竹诗》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