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泼彩山水画的精萃
2015-05-30娄盼青
摘 要:20世纪,中国画出现了大变革,泼墨泼彩艺术为这一变革起到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张大千是泼墨泼彩画的先驱人物,其巅峰时期的作品《琼峰雪拥》,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画面意境、气度都令人叹为观止,具有重大的美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泼墨泼彩;革新;审美;
一、 墨与彩交融产生的审美品格
中国山水画自起源就泾渭分明,“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艺术形式,成为区分文人画和非文人画的标准之一,即重笔墨写意抒性灵为文人画,而工笔重彩为非文人画。在这样的概念之下,墨和色是两个冲突的种类,有墨无色或有色无墨。早在唐代,荆浩就提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到了20世纪,社会动荡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转型,外来文化的冲击给中国书画界带来一股革新的浪潮,主题是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如何进行中国画创新。因为追求天人合一,澄澈自然的山水画有几千年的历史,无翻天地覆的变革,已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受中西融合的影响,一批有志之士开始变革中国山水画,例如高剑父、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人的努力,奠定了中国画革新的基调。这时墨和色开始融合。在中国山水画变革的早期,不得不提张大千以劈波斩浪式的勇气创造出的泼墨泼彩画。
二、张大千变革山水画的原因
张大千是一位全才式画家,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关于他的生平,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张大千先生对山水画的变革,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经常旅居国外的张大千接触过很多西洋画,察觉到中国画色彩的单一性。在1956年会见毕加索时,考虑到西方抽象主义与中国画的融合,他在《画说》里提道:“游历不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1]游历的丰富,使他的眼界和心胸渐宽,故而是早期中国画改革的前几人。其次,处于晚年的张大千患有眼疾,在他1968年所作的《松荫读书》这幅画的左上方写着:“予病目十年,读书作画为苦。”由此处知,他作细致精细的绘画已有困难,精细的画也不再符合他的审美观。再次,张大千在思想上受石涛的影响,时刻记着“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活在当下,就要画当下的画。最后,晚年的张大千绘画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加上他临摹敦煌壁画深有体会,故而用色绚烂斑斓,用墨厚重灵透。又如张大千自己所说:“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约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张大千的这一行为,类似西洋画大师提香,提香早年用色柔和媚丽,晚年则色彩奔放,二者的共同点是皆有老当益壮的风范,从繁复中回归纯粹。Michael sullivan在《xiang wai zhi xiang 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e impact of western art》一文中说道:“张大千在思乡的年月里,寄情于尺素之间,通过抓住物象的本质和典型形式,进而挖掘出隐藏在物象背后的视觉形式。”张大千将一腔热血付之绘画,通过画面表达自己的心情。
三、墨与彩的精萃之《琼峰雪拥》
《琼峰雪拥》是张大千在1969年以71岁高龄创作的泼墨泼彩画,这一年是他繁忙的一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特展”,其中的62幅作品捐赠该院。并由巴西移居美国加州卡密尔城,此作品应为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 Park)的自然风光,张大千将购之居室取名“可以居”。在如此忙碌的一年,他尚能抽出时间绘画,可见其对绘画的热爱程度。观者可从此画中感受到雪峰之于张大千是“由来意气和,直取性情真”,人为山代言,用无言的笔诉说山的美。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的由来,得益于他在吸收了王洽、米芾的泼墨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摹敦煌壁画的经验并综合西方抽象表现主义演变而成。《琼峰雪拥》这幅泼墨泼彩作品,涵盖了泼墨和破墨两种技法,顾名思义,“泼”是大面积倾斜,“破”是层层冲积。该作品首先以淡淡的赭石色铺满整张画面,任底色在画面自由流淌,在底色将干之际,用笔勾勒出山体的大致走向,泼以浓墨,这时要把握住泼时墨的走向,墨呈“之”字形流动,其山体就是“之”字形走向了,山的脉络也随墨的深浅变化有凹凸之感。墨的作用是用墨的厚重之感稳住整张画面。在墨色酣畅淋漓的流动之后,趁其似干未干之际,泼以橄榄绿,破除墨的浓度,加深山体的色彩层次感。第三层在画面的中下位置利索地泼以石青和天蓝,加深其冷意。第四层用鲜亮的未经调和的石绿,此颜色类似翡翠色,亮丽而不失俗气,给人以鲜翠欲滴的感觉。因石绿饱和度很高,绚烂华美,由此色铺成的山体给观者以磅礴雄伟之感。这时画面的重心基本完成,色调稳得住画面,但尚且不够,高山之上,会有长年不化之积雪。第五层是张大千在石绿将干之时,泼以白色颜料,这样在积雪掩盖之下仍有绿意透出,暗示着勃勃的生命之力,并显得画面有透气感。似乎也象征着张大千虽有挫折,但生命力不减,似有“向天再借五百年”之意。以上的色调均是冷色调。画面的小部分范围用了暖色调,在高山之巅,有一抹红色的云霞,这是用朱砂横横地泼出。在山腰处,即画面的中左位置,有村落几许,这些房子施以红和黄的颜色,给观者以人间有暖意之感。在村落的周围,用湿笔浓墨勾勒树的轮廓,似若无意、寥寥数笔,实则匠心独运、胸有成竹,体现出抽象与具象的统一。在画幅的左下角的款拾有“爱翁造.己酉八月”,钤印“大千父”。画面的意境颇有诗意,“雾笼云遮缥缈中,浑然浩气贯苍穹。寒光耀日峥嵘面,好个擎天碧玉峰!”该画点、线、面完美结合。整体以大片明确的色块,色块有主次之分,一层一层铺就而来。画面中既有冷暖对比、也有虚实对比。虚实对比体现在磅礴的山与空气流动的天空之间。墨彩冲击观者眼球,更是醇厚亮丽。此画气势古朴绚丽、豪迈奔放、气韵生动。其画法,看似漫不经心洋洋洒洒,实则法度谨严,格调高雅,毫无涩滞浑浊之感。在国画里,讲究画面和谐,如果色彩的明度、纯度很高,画得不好容易显俗,而此幅画无丝毫的燥气和火气,可见画家的功力之深厚、技艺之高超,堪称画家在泼墨泼彩时期的巅峰之作。张大千的挚友谢挚柳评述说:“以泼墨泼彩的表现形式,为山水作写实的发抒,这是他最新的格调,豪迈奔放的形体,苍茫浑雄的气度,已绝去一切依傍,开中国画自来所未有的新格局,是令人惊绝的艺术创造。”
正所谓“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在艺术活动中,将自己的生命投入了进去,其心灵的美是热情与平和相兼的美,连带着画作也具有了神圣性。“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作者平日须培养良好的风骨与情操,如徒研技巧,即落下乘”。 [3]在技法上,泼墨泼彩画要做到“意在笔先”“心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高妙的用心,才能使张大千的泼彩千变万化,为“法无定法”作很好的阐释。
四、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审美意义
张大千自己评述泼墨泼彩法时说“世以为创新,目之抽象。予何创新,破墨法(即指泼墨泼彩法)固我国之传统,特久不用耳”。此句话的意思是张大千谦虚地认为泼墨泼彩是我国在古代就有的,只不过是长时间没用了,被自己再次拿出用。可见革新要立足传统,还要取其精华,弃之糟粕。这幅画的审美意义在于:一是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呈现新的形式美感,这种美感在意境、空间、时间及色彩上均有体现;二是立足中国本土山水画,加入西方写实元素进行革新,“作画无中西之分,初学如是,至最高境界亦复如是。若必欲划分,则是由于地域、风俗、习惯、工具之不同,因而产生画面不同之趣味”;三是为后继画家提供启示,革新精神值得学习;四是张大千不断地探求新工具新材料,开拓中国画新技法、新形式,创造“自动式”“半自动式”的方法,应为当代画家所学。
参考文献:
[1]邵琦,孙海燕.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34.
[2]单国霖.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张大千破墨山水画的革新意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64;65.
[3]北京画院中国画编辑部.中国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59.
[4]王鹏.《张大千绘画鉴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27.
作者简介:
娄盼青,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