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材料绘画
2015-05-30黄杏子
摘 要:材料、形式作为综合材料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材料在绘画里的应用就是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调整开设的新课程。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平面 、色彩、立体构成的课程设置模式。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步发现传统的三大构成基础课程,特别是立体构成教学已不再完全适应纯艺术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形式语言在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崭新的理念呈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好的形式视觉正是一幅作品的评判标准。材料与形式在艺术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材料;形式语言;综合材料绘画;设计
材料作为设计类学生的造型基础,其课程目的是解决在造型上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表现方法的问题——眼、脑、手一体的训练。在设计的实践中,形式是设计师阐述设计理念的语言,是设计师展现创作性的重要方面。在研究材料基础的同时,不可避免要提到形式语言的表达。
通过对材料的使用,深入对结构、形体、空间、质感、明暗、比例、透视等基本造型因素的了解、认识与把握,涵盖了从具象的客观再现到抽象的理性创造、意象的主观表现等全方面、多角度的探索与研究。即通过具象、抽象、意象等造型手法与表现方式,融具象造型、抽象构成、意象表现为一体,从自然形态的具象写实过渡到抽象形态的构成研究,直至形成意象形态的主观表现。换言之,意象表现以自然具象形态的造型特征为依据,以直觉的感性体验为基础,通过对客观具象形态的观察、研究、体悟,整体把握事物本质特征,以整合与简化的方式舍去物象表面复杂繁琐的形式要素,从中发现、分解、抽离出线条、形状、明暗等具有形式意味的语言因素,取得客观物象在空间、形状、结构上的单纯化,利用形式的构成法则与构成规律,将这些形式构成因素按照一定的空间秩序进行能动的、自主的、有机的构成与组合,并在其中赋予作者自身独特的情感、意趣、感受与理念,形成事物表面特征的重新组构与重新诠释,形成新的形态特征,达到构想与创意的主观体现。
设计中的材料基础也作为现代设计绘画的基本训练课程,是培养设计师形象思维与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线作为造型手段,能够敏锐、强烈、简单、直接、自然、亲和地表现客观形象,这是其他造型手法所无法比拟的。线的这种直接性在原始岩画和儿童画中有很好的印证。洞窟里的壁画仅是寥寥的几笔线条,就充分展现了所要描述形象的野性与生命的力量。线条,是绘画和设计中最简单的形式,它可以表现方向,描绘轮廓,显示和分割空间以及捕捉动态。它有高度的表现力,可以表现长度、宽度、色调、明暗关系和质地。每当一根线条开始改变方向——弯曲或是出现角度的变化,长短不一,有粗糙或光滑的边缘——它的生动而有表现力的力量感就成倍地增加。图1是电脑绘图,是作品的原稿,图2是经过综合手段处理过的综合材料绘画。整幅作品先进行丙烯的绘图,再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拼贴。利用宣纸,进行染色、拼贴,将中国化的元素与丙烯相融合,来表现一个芭蕉的现代解构。从理论上来说,一根线条只有一个维度,但在实际上,根据其相关的特征,在保持其基本长度特征的同时,线条也可根据浓淡、粗细、疏密、转折等加强对所描对象的立体感。在整幅画中,虽然是排除光影因素的线造型的表现方式,但是在观察物象的线形时,仍受明暗关系的影响,即通过线条在形态不同部位的明暗变化,来诠释出物象的立体感。如在设计素描中,用较细的、淡而轻柔的线条来表现物体较亮的轮廓,相反,则采用比较浓而粗的线条来表现相对暗部及转折的轮廓。而后,我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形态的空间感,将形态本身的前后关系,形态与背景的远近关系,通过线条的层次、疏密及断连表现出来,从而获得整幅作品的空间感。可以合理安排线条的疏密对比,结合透视原理,如用比较稀疏的线条来表现离视线较远的物象,用较密集的线条来表现较近的或比较突出的部位,从而达到线条体现视觉空间感的效果,用线条来表现形态的质感。材料有柔软、坚硬、粗糙、细腻等质感。在贴完之后,笔者用稍许的颜料对宣纸进行染色,以达到画面的一个协调感。形态的轻重可以根据变化线条的浓淡、粗细或疏密来实现。表现比较轻飘物体形态如纱、绸,采用细而柔、疏而散的线条来呈现,如表现比较有体积感、重量感的物体形态,如雕塑等,采用浓而淡、紧而密来呈现,给人也带来截然相反的视觉感受。
事实上,任何一种形式创造的过程都不是纯粹抽象或概念性的,而是具体的和物质化的。
“形式感”的培养在于一系列明确有效的形式基础研究的方法。一些素材的选定大部分来自于笔者的拍摄,拍摄地点没有指定要求,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的地方,例如,墙角、墙壁、地面、树皮、下水道排水口、城墙、铁锈……
这些素材选定好以后,笔者通过对其进行色块的提取,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研究色彩,选定一张图片,进行色彩归纳,将图片里出现的颜色尽可能像的提取出来,做成小色卡,然后将这些色卡进行归档、归纳,而将这些色卡归纳的时候采用了构成抽象处理如图4。这样有利于材料的选定和形式的表达。
实际上,解构主义设计精心处理的相互分离的局部与局部之间,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整体关系,往往并非是无序的杂乱拼合。
通过课程的展开,学习辨别各种形式语言,掌握一种能从普遍和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各种不同的特殊的视觉现象的能力。培养一种深层的视觉经验与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系列化的、科学的、多层面的、具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课题研究,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设计若干个题材的研究,以系列课题的方式建构出一体化模式,以作品之间的串联关系形成内部结构,将一定的绘画形式语言以课题题材的要求的形式进行逻辑组织。解构主义设计师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和后现代主义历史风格的过分装饰化、商业化的形式皆不满意;他们对现代主义设计强调表现统一整体性和构成主义设计强调表现有序的结构感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设计应充分表现作品的局部特征,作品的真正完整性应寓于各部件的独立显现之中。
其建筑在整体外观、立面墙壁、室内设计等方面,都追求各局部部件和立体空间的明显分离的效果及其独立特征。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画面本身的形式语言研究,素材图片的归档整理是一种收集整理的媒介,为的是方便素材的整理与利用。下一步对素材的艺术处理效果就是绘制,利用颜料去绘制图像本身,在这个过程中,素材经过笔者的主观处理而被赋予了新的形式语言,这种语言来自于绘画者的艺术素养。同样,素材的呈现效果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艺术语言形式的呈现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在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眼里,垂直线代表着太阳的照射,水平线形成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而三原色也均有象征意义,黄色象征阳光,蓝色象征天空,红色是阳光与天空的交汇与融合。其经典作品红蓝椅运用简洁的直线和垂直线,结合抽象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康定斯基于1926年出版了专著《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在书中,他主张应以点、线、面、色来体现艺术的内在需要,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其中着重论述了作为抽象艺术语言要素之一的“线”的内在价值。关于“线”的产生,康定斯基指出:“在几何学上,线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痕迹。因而它是由运动产生的——的确,它是由破坏点最终自足的静止状态而产生的。这里,我们有从静到动的一步。线因此是基本的绘画元素——点相对的结果,严格地说,它可以称作第二元素。”[1]他从纯粹理性的角度,以张力与方向的方式分析了几何学中直线的基本类型与性质。
综合材料媒介这门艺术的产生过程是复杂的,至今艺术的发展也是多样化的,甚至任何东西都可能称之为“艺术”。所以,把艺术说清楚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何况它依然在发展着。那么,就必须选择一个切入点,从切入点深入研究所触及范围内的东西,结合这个命题,笔者所选择的切入点就是“材料媒介在艺术教育基础课中的重要作用与可能性”。正如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研究不仅仅是局限在对材料属性的学术范畴,还有着对综合媒介的探讨可能,综合材料基础课程本身对美术与设计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点、线、面[M].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06).
作者简介:
黄杏子,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