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在爱生的路上

2015-05-30石春娥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年1期
关键词:师爱陶行知层面

石春娥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教师对学生的爱尤其是问题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一直以来,我学陶师陶,把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实践到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以平等的爱才能温润学生的心灵;以真挚的爱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以真情的爱,才能抚平学生的伤痛。同时,以自己爱的言行感召学生,才能培养学生也拥有一颗爱心。

一、心有度 爱无疆

“世上不会有两片一样的叶子,更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面对学生差异,我们从关爱起步,在师爱的浸润中沟通交流,让爱点亮每个孩子的心。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由此可知,师爱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正像教科文总干事马约翰先生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爱的教育。”身为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地,让教师永远做爱的播撒者。那么,平凡的师爱就会产生非凡的力量。

对教师的职业,人们有着数不清的赞誉:“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师是铺路石,粉碎自己,平坦人生”,“教师是春蚕”,“教师是孺子牛”等等。教师有一个充满关爱、热情大度的胸怀。他们把奉献作为自己的快乐,把给予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教师像太阳一样为学生播洒光和热,使学生变得强健有力、自强自立、努力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师爱是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学生无比的关爱的融合,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用一生的心血去追求。她作为教育的纽带,加起来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维系着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影响教师道德修养的差异。

二、爱在“放”与“不放”之间

在人生的辞典里,“爱”一词最为广博而深奥,但在每个人爱与被爱的生活中,它显得又是那么单纯与具体。有经验的老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年轻的徒弟:“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是爱。”爱是一种信任,“得放手时且放手”;既然是爱,那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放下全心去爱”;独立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成长过程中有选择,也放手但不放任过失,要有的放矢,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1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因此,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创新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创造型人才和创造精神的培养,这有助于我们加深、提高创新意识,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陶行知先生说过,“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三、教师要激励、引导——爱的智慧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所展现出来的自信,正是人们用身体语言所描述的自信的外在表现。平时,我要求学生不管是早晨出操还是平时走路,都应抬头、挺胸、有精神,不难发现,学生在这方面就有着不同的表现,同时,也影响到了其他的行为表现。有的学生走路有活力,有朝气,平时做事能力强,能言善道,善于表现自我,肯定自我,而有的学生走路庸懒无力、摇头晃脑,平时则说话小声,做事被动,不善于表现自我。于是,我利用学生每天出操的机会,指导学生走好路,此时,一句句振奋人心的激励语言是必不可少,“你走得可真有精神,象个小解放军!”、“太棒了!多么的有力呀!”、“你有进步了!今天的你可真有精神!”,激励的语言效果真大,我看到了一张张甜甜的笑脸,个个神气活现,真有精神。

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你能跟同学愉快的相处,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学生向你提出某种意见,你倾听后说:“你的建议值得我接受,并且使我欣慰。”学生从你的反应中体验到自己具有判断力。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参与。老师一句真诚、适时的激励语,可以让哭泣的人微笑,让腼腆的人活泼,让顽皮的人学乖,让自卑的人自信。

四、学校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阶段,对初中生正确道德信念的确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指望一两次班会或谈心就能达到多大的效果,那么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呢?这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

(一)认知层面: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他们认识到,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帮助和付出,这些无私的“恩惠”都是给予。不少人认为,这些无私的“恩惠”不值一提,德育教育也提倡“默默奉献”,然而让心理发展处于“危险期”的初中生从接触和认识到他们的善行,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让他们感受“恩”的存在与“恩”带来的温暖,并在内心产生对“恩”的认可。

(二)情感层面:在通过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由此引发共鸣,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的冲动。使其不管是对家长、老师、同学甚至是对周边的普通人,均要怀有感恩之心,并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产生感恩行动。

(三)实践层面:由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这就是感恩教育的实践。但是感恩意识要转化为感恩的行为,还需要个体具备善良的、好的德行,能够将认知、情感转化为行为,并将这种行为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来促成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学校的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可以相辅相成,并且相互穿插,以期能收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师爱陶行知层面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以师爱诠释教育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有一种师爱叫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