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015-05-30陈廷伟
陈廷伟
摘 要:英语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学习英语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必须要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试阐述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旨在提高初中阶段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对策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英语素养,通过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让学生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而不是学习哑巴英语。自新课改推进实施后,在教学理念及方式上有了很大转变,初中英语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主动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全面提升学生初中英语水平。
1.影响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原因
(1)教育理念方面。新课改以后,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英语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能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让自身思维得到发展。另外,教师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只重视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样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让初中英语教学在观念与方式上有了极大改变,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以及多媒体课件等被引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1]。然而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过程中,基本以演示为主,让学生成为了看客,没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致教学效率极低。
(3)教学评价方面。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教学评价中的重点,要求教师的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然而在目前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在教育中过于关注考试内容,没有去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另外,很多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将应付考试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培养。
2.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为实现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就必须贯彻落实新教育理念的要求,运用开发动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好教学反思工作,采取适当的教学对策,妥善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1)课前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重视运用有效激发兴趣的对策,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掌握教材、學生的特点,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总体英语水平及学习能力,合理制订每个阶段的具体教学任务。教师要清楚各阶段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英语时态教学中,初一学生需要掌握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和现在进行时等用法;而初三学生要在此基础上,学习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时和将来完成时,并逐步加深学习内容的难度。
另外,教师还要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起来,这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对策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加强对英语语言的体验与运用,可以利用制造悬念、创造情境、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课堂教学阶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体部分,教师要主动掌控教学过程,运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2]。首先,教学要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利用英语交流,或者加强学生英语阅读,让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提高其英语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加以创新,精心制订教学方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调整,让教学方法最优化。比如,在初二年级上册Unit5中,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情态动词can、have to和重点句型“Can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的用法,并在教学进行时让学生利用情态动词造句,或者进行对话练习,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3)教学评价阶段。教学评价需要对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加以考虑,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教师要将学生具体的学习表现添加到评价内容中,将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合作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作为评价的重点,并重点关注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要站在长远的角度对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思考。
3.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初中英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积极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对英语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不断落实英语新课标要求,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知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卫林红.刍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商,2014(35).
[2]余桂圆.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有效性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03).
(作者单位:重庆南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