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图》复档案
2015-05-30
此画卷于1977年1月28日送原文物修复厂(现文保科技部),由专家孙承枝主持修复。经过对该画破损情况的研究,制订修复方案为:揭去旧裱,保留原补(因原补处画意接笔较好),把原补颜色变深处尽量洗淡,使之与整体统一。仍用原签条、原玉别,另加尾纸二段,以宣和式装裱成卷。
修复过程:
1. 首先对该画进行淋洗,洗去脏污。该画为纸本,纸本画心与绢本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绢本画揭前要翻水油纸固定绢丝,而纸本画揭前要衬垫稀薄绢,目的是避免画心粘在案台上无法起台,起到保护画心和便于起台的作用。
2. 经过细心揭取,原褙纸和托纸被揭去,露出原补,将无画意并且颜色变深处揭掉。此图质地为麻料纸,纸面又用浆加过工,纸质较光滑,而补配材料的质、色、光合适与否,都直接影响修复的质量,所以要在故宫所存的旧纸中挑选出类似的纸作为破洞处的补纸。
3. 为便于补全画心破洞处的颜色,使所补的颜色不渗透到托纸上,在已托好的画心背面刷胶矾水,胶矾水的比例以在补全色时着色不漏不浮为宜。托纸的颜色染成比画心色浅一点为好,太深、太浅都不利于全色。全色使用的颜料为中国画颜料,常用颜料有藤黄、花青、赭石、墨等,使用时按全补时所用颜色加以调和使用。经过全色、接笔,使该画恢复原有的完整、统一的效果,最后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
该画于1977年9月28日修复完成,经专家组验收,认为该画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
按明朝人的著录,《五牛图》在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宋徽宗还曾题词签字。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名画,如获巨宝,留下了“神气磊落、稀世明笔”的题跋。到了明代,《五牛图》又陆续到了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广诏天下珍宝,《五牛图》卷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清朝末年,此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
20世纪50年代,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了它,致信周恩来,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经专家赴港鉴定并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购回。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主持修复。8个月后,验收的专家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装裱修复完成的《五牛图》卷旧貌换新颜,名画重又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