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科技:“文物医院”里的激光手术刀

2015-05-30黄茜

读者欣赏 2015年10期
关键词:肉眼故宫博物院故宫

黄茜

得天独厚的传统文物修复技艺,加上现代科学技术,让故宫博物院有能力构建一所有现代科学理念的“文物修复全科医院”。“人们知道故宫藏有1807558件(套)文物,却不知在故宫里,还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艺,我把它们称作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说,“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文物修复人才都是紧缺的。而故宫的文保科技部,有80多位专业的文物修复工作者。”

现代科技手段修复效果卓越

20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组建了文物修复工厂。80年代,文物修复工厂扩建为文保科技部,作为故宫博物院里专门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和研究的部门,下设书画复制组、书画装裱组、木器组、金石钟表组、综合工艺组和实验室。

如果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是“中医”,现代的科学技术则是“西医”,要建立拥有现代科学理念的文物修复医院,必须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

“以我们现在运用的低温冷冻消毒等设备为例。所有文物从地库里拿出来展览,回去时都要通过设备进行灭菌。书画经常出现霉菌感染,霉菌种类也很多,有红霉、白霉、黑曲霉……若不经过灭菌,展览完收回去的文物就可能给地库的其他文物带来危险。”宋纪蓉介绍。

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尤其展现在青铜器的拼接技术上。出土的青铜器往往碎裂为许多形状不一的残片,将它还原为整器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智力的历险。

通过计算机里的辅助文物复原系统,采用扫描仪和三维照相技术等现代设备采集数据,把文物碎片的边缘数据输入计算机,便可以无数次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拼接,直到找出应力最小、准确度最高的方案,来完成青铜器的复原。

“河南考古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完全是碎的,当地没法修复,便送到故宫博物院来。我们按照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办法,首先利用X光照相技术,发现青铜器的底部有铭文。经过几千年的锈蚀,这些铭文用肉眼无法看到。有铭文就要特别谨慎,绝对不能伤害任何铭文。我们利用计算机提供的数据,建立修复方案,进行比对修复,修复出来的整器极其精美。”

丝织品修复过程中也需要现代仪器的检测分析。肉眼看到的霉菌,经过50倍、100倍的放大,能够呈现出菌丝生长的状态。针对不同的菌丝,确定不同的保护手段。经过保护后,所有的菌丝都被清洗得纤毫不留。

“以前各个国家的医学都是传统医学、经验医学,跟我们中医学一样,医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治病救人。1840年,德国的科学家首先把实验室里的科学仪器引进医学领域,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例如,通过X光,我们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部位,能精准地知道病灶所在,精准地进行手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科技的进入是比较晚的,我们也必须借鉴医学的成功经验。”

倦勤斋是故宫中的重要建筑。在修复倦勤斋室内斑竹彩画的过程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利用显微分析发现了部分斑竹彩画的重绘现象,为倦勤斋内留存不全的装修档案记录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资料,也为倦勤斋室内修复工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文物修复的“中西医结合”

为了建立一所全面、完备、科研与临床并重的“文物医院”,建立病历档案、累积研究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前,文物进入故宫文保科技部修复,只附带修复单,记载文物号、伤况、文物名称、送修人、需要修复的部位等几项简单的信息。

2006年,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开始建立更加详尽的文物修复档案。任何送修的文物,首先要进行拍照。档案里,要直观地呈现文物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后的情况。在修复的过程里,还要拍摄对比图,比如清洗过的部位和没有清洗过的部位之间的比照。

为了方便记录,文物破损还需建立统一标识。书画类文物可能会有残破、缺失、褶皱、断裂、霉变、污染、变色、空鼓、粘连……故宫的书画修复专家自己制订了标准,比如向上的箭头表示霉斑,勾线的区域表示缺失等。

“再过50年、几百年之后,人们再见到某件文物时,也许还需要修复,因为时间一长,它又会出现病害。人们会找到以前的档案,看它从前出现过哪些病害,怎么修复的。这些数据有助于后代专家了解文物的‘病史。”宋纪蓉解释说。

修复之后,肉眼完全看不出来病害的痕迹。但是把档案找出来,就能重温修复的全过程,哪些地方全色了,接笔了,做了哪些霉菌的处理,有哪些地方是贴条修补过的,会记录得很详细。

建档之后,便是用现代的科学仪器探测文物病害,并做出相应的修复方案,方案建立在诊断、会诊上的结果基础上。这也像病人到医院,医生先让他进行相应的检查一样。

通过仪器,工作人员可以知道书画每一层纸张的纤维结构和不同性能。在修复的时候,便采取相应的纸张,防止因为应力而产生卷翘的情况。

再例如,他们还利用显微镜观察鎏金佛像上的有害锈。鎏金佛像的底子是青铜的,表面鎏一层金。有害锈从青铜里往外长。很多有害锈肉眼看不到,在显微镜下放大几百倍后能明显地看出来。当肉眼能看到鎏金佛像表面出现有害锈的时候,佛像的内部就已经出现大面积的糟朽,很难再复原。当有害锈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时,就可以用氧化银从里面去解决这些问题,防止有害锈大规模蔓延。

方案做好之后,才能确定将文物送往某个工作室,进行相应的保护修复。建档、会诊、治疗,这就是文物医院里不可或缺的“三部曲”。

除了医治,现代医院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预防。“对人体来说,定期检查身体,就是医学的预防科学。故宫博物院已成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这就是文物的预防科学。”

造成文物腐蚀、糟朽、破损的原因,有环境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空气里的硫化物、酸性物质是文物的天敌。可避免和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也会给文物带来灭顶之灾。“故宫最怕的是火灾。在故宫,每一幢古建筑上都有避雷针。每到雷雨季节,大家就很紧张。”宋纪蓉说。

此外也有人为风险。从2002年到2013年,故宫全年的参观人数直线飙升。2012年人数最高,达1534万人。故宫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参观者数量过多,会对故宫文物造成意想不到的破坏。

2011年12月,故宫博物院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从10个方面来对故宫的不可移动、可移动文物进行全方位监测。

2013年4月,“平安故宫”工程由国务院批准立项。2014年4月16日,在故宫博物院召开的“‘平安故宫工程实施一周年汇报会”上,院长单霁翔表示:“一年以来,‘平安故宫工程保护、修复各类文物共225件(套),人工临摹复制书画2件,技术复制书画35件。”

此后,故宫还将逐步解决火灾隐患、盗窃隐患、震灾隐患、藏品自然损坏隐患、文物库房隐患、基础设施隐患、观众安全隐患等7大问题。

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等部门的批准,故宫将恢复故宫古建筑的脉络,在西河沿建一个1.3万多平方米的文物保护中心。这个文物保护中心已于2013年底动工,预计2016年竣工。

“在这里,我们将文物修复的中西医结合在一起,建成一所文物修复医院。文物将从地下通道进入文物医院,我们对文物要按科学的理念进行保护,建立档案、拍照、记录病害、会诊,最后确定方案,送入相关工作室进行保护修复。两排工作室中间是一个通道,将来会邀请更多的观众走进文物医院,实际去看文物的修复保护过程。”宋纪蓉表示。

猜你喜欢

肉眼故宫博物院故宫
肉眼可见的原子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3C 273挑战肉眼可见的最远天体
雪中故宫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礼物
故宫
显微镜下的奇妙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