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在为故宫捐献文物

2015-05-30张兴军

读者欣赏 2015年10期
关键词:捐赠者字画珐琅

张兴军

故宫博物院藏有180多万件文物,其中3万多件来自民间捐赠。自1939年故宫博物院接受外国人文纳的第一笔捐赠至今,已有近800人给故宫捐赠了文物。2005年4月28日,曾作为清代后妃居所、康熙帝诞生之地的景仁宫迎来了新的使命。这一天,在面积并不算大的景仁宫的墙壁上,镌刻此前近70年间向故宫捐赠个人藏品的所有捐赠者姓名的工作终于完成,名曰“景仁榜”。榜单上,王世襄、马衡、朱家溍、史树青、郑振铎、章乃器等收藏界如雷贯耳的名字悉数在列。

如今,遍览景仁榜上的名字,让人不禁浮想,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这横跨70余年的捐赠史背后,又蕴藏着什么传奇?

大公无私的捐赠

1949年,经过长久战乱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时,随着新政权日益获得人们的认可,文物捐赠也异常踊跃。根据镌刻在景仁榜上的名字统计,仅1950年的捐赠就达到15次,是此前10年之总和。

原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说,这时候,捐赠者的心态最为复杂,有的是出于对新政权的感恩,有的出于保护文物的拳拳之心,当然也有一些是出于积极表现的心态。从捐赠者成分来看,文物专家、文物商人是主体。“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学者郑振铎等都是捐献大家,他们所捐文物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极其珍贵。

在收藏界,张伯驹倾囊收藏、无私捐赠的故事是有口皆碑的。1956年,为收藏这些字画而倾家荡产的张伯驹,竟一举捐赠了《平复帖》等8件国宝级书画,现均藏于故宫馆博物院。

作为知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实业家的章乃器,也将收藏作为重要的业余爱好。到1954年捐赠之前,章乃器的个人收藏已经积存了3个房间,且门类相当齐全。其中就包括如今故宫馆藏的青铜器商代毓祖丁卣、春秋越王剑、清代竹雕饕餮纹鼎,以及邢窑白釉瓶、龙泉窑青釉五孔盖瓶等珍贵精品。

为捐赠这批文物,章乃器当时曾专门致函时任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郑振铎从故宫派了6位专家来接收文物,在章乃器敞开的所有橱柜中,精心筛选了一个月,共选走藏品1100余件。

公开的资料显示,那段时间,除了故宫,后来包括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接受的个人文物也数量不少、价值不菲。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捐赠是个人向故宫捐赠浪潮的开始,那么,公私合营时期可以说是第一次捐赠的高潮。从1953年到1956年的个人捐赠累计83人次;而公私合营完成后的1957年,就多达40人次,也是迄今为止捐赠人数最多的一年。梁金生说,其中一些捐赠者是没有参与合营的资本家(文物商人)为了顺应新的政治形势。这次高潮一直延续到了“文革”前后。

为捐赠文物申请抄家

1966年6月1日,一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作者为陈伯达。继之而起的“破四旧”成了红卫兵的主要斗争工作。一时间,古董、古迹、字画、书籍作为最明显的“四旧”代表首当其冲,散存在民间各地的字画及瓷器等被砸烂、烧毁者不计其数。

以“破四旧”名义进行的抄家进而造成对文物的破坏,让那个时代的人至今仍心有余悸。梁漱溟先生晚年曾经回忆过被抄家的场景:“他们撕字画、砸古玩,还一面撕一面唾骂是‘封建主义的玩意儿。最后一声号令,把我曾祖父、祖父和我父亲在清朝三代为官购置的书籍和字画,还有我自己保存的文物,统统堆到院里付之一炬。”

文物爱好者与收藏者极为珍爱的藏品,此时却成了招致迫害的由头。紧迫的时刻人们不得不做出抉择,或者选择捐赠,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或者自行毁掉,以免招致红卫兵的打砸。

这一时期,涌现了不少出于保护文物目的而倾囊捐赠的收藏者,其中以学者为主,尤为特别的是,有些人捐赠了物品,连个接收证明都不要,更有甚者,直接将文物匿名寄到故宫来。

有着“京城第一玩家”称号的王世襄,为了保护个人藏品,甚至兵行险着,主动申请抄家—好让公家没收了去。根据1966年9月2日的清单记录,王世襄家中被查抄的文物共有2567件、字画1242件、图书8156本,其中24捆被抄没。这些文物,直到1986年才得以归还。

著名收藏家朱家溍晚年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捐赠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多数捐赠者的心声,朱先生说,一是房子太小装不下了,如果卖给文物贩子,也是流出境外。同时,也怕“招来灾祸”。

捐赠者有一颗爱国心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时代也随之来临。根据政策,被抄家的文物要归还所有者。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被查抄的文物重归主人的怀抱,但也有心有余悸的收藏者,选择将文物继续留在故宫。

“有些藏品甚至都没有动地方,所有者直接办个转为捐赠的手续,就完事了。”梁金生说,“经过十年动乱,这些人可能仍担忧这些藏品会再引起事端;而另一种考虑则是为了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留在故宫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故宫每件捐赠藏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梁金生曾亲手接收了一套国宝级文物—由天津潘大卫的母亲捐赠的一对“大清乾隆御制珐琅冰箱”。

说起这件文物的来龙去脉,颇为曲折。1966年的“破四旧”浪潮,于同年8月波及天津潘家,红卫兵们在顷刻之间席卷了大量的古玩字画,并砸碎了很多珍贵瓷器。与大批字画一同被查抄的,就包括这对国宝级文物珐琅冰箱。这藏品是潘大卫的外祖父在20世纪30年代由徐世昌的弟弟介绍,耗费3500大洋买下的。当时购买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文物外流。

落实政策后,大部分被抄文物被退回,却少了那对珐琅冰箱。“少了哪件都行,就是不能少了这冰箱”,当时潘家甚至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引起国家的重视,不要让国宝流失到国外。几经周折,直到1985年,珐琅冰箱才终于在北京东城区党校的地下室里被找到。

认领物品时,潘母当即决定将这对珐琅冰箱捐赠给国家,捐赠手续也于同年的11月6日完成。当时故宫为潘家颁发了捐献证书和一万元奖金,但他们拒绝收钱,几番来回,故宫还是派人将钱送到潘家。

就是这对国宝,曾在1999年故宫博物院入藏文物精品大展中引起轰动。潘母的一个决定,让这对国家级文物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故宫。

猜你喜欢

捐赠者字画珐琅
The unusual gym man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组字画
考眼力
弗得一窥画珐琅
古旧纸本字画孳生霉斑的鉴定
美国粪便银行接受捐粪,捐赠者一年赚8万元
组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