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四大街的兵工厂

2015-05-30韩春鸣

北京档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活计弓箭兵工厂

韩春鸣

北京城内有没有兵工厂,答复是肯定的,而且很古老,至少要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兵工厂设在东四大街,具体位置在东四大街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兵工厂大院儿分设南、北两个大门,一个在东四南大街清真寺边上,称南大门;一个在猪市大街(即珠市口大街)上,称北大门。兵工厂不但占据了重要位置,而且其规模、面积也相当可观。

当年的兵工厂大院是个神秘所在。据在那儿生活、工作过的杨瑞林回忆,当时是禁止任何闲杂人员入内的。大院所设两个大门各有更房及护卫。院内部由横三条、竖三条胡同构成,形成棋盘式建筑格局。

那么兵工厂内究竟生产什么兵器呢?当然不是冲锋枪、手榴弹。古人云:“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冷兵器时代的常规武器是弓和箭,因此,当年生产弓和箭的兵工厂大院儿被称为“弓箭大院”。大约50年前,这座弓箭大院的遗痕还依稀可见,如今恐怕连影子也找不到了。

关于这家兵工厂的来历,让我们共同浏览一下清王朝的历史档案:1692年以前,清廷内务府造办处设弓作。康熙三十年(1692),一道谕旨,造办处迁出养心殿,东暖阁裱作移至南裱房,满洲弓箭作亦留在内。其余别项匠作移出,将慈宁宫茶饭房做造办处。当时称为外造办处。1723年,即雍正元年,造办处设立活计库,收购内廷交出成造的活计样品和造竣尚未交进的活计。清道光三年(1823),不知什么原因,清廷造办处取消了弓作。

然而今天,聚元号弓箭制作第十代传人杨福喜珍藏的一张道光三年由匠人毅甫制作的老弓,可以为那一段历史做出注解。笔者仔细端详过这张老弓,尽管它历尽沧桑,却依然老而弥坚。弓身镶着珍贵的鲨鱼皮,弓的表面绘有祥瑞图案。据杨福喜介绍,弓身上的图案有“暗八仙”,即民间传说中八仙们所使用的八种法器,还有“万不断”(“万”字不断)及“蝙蝠”(一是音合“福”字,二来蝙蝠是“夜眼”,暗示拉弓射箭的人在晚上也能箭无虚发)等,这些都表示吉祥的寓意。弓身内侧,铭刻汉字题款。

为什么聚元号在道光三年要特制这张纪念弓呢?笔者分析,这与朝廷取消造办处弓作,弓箭作坊迁往东四大街有关。也就是说,毅甫制作“纪念弓”,与宫廷弓箭工匠们的命运转折有关。道光三年是宫廷满洲弓箭工匠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一年,御用弓箭工匠离开了紫禁城,聚元号的工匠没有了“吃官饭”的待遇。由此不难推断:毅甫所制作的这张纪念弓,本来是为宫廷某位皇亲贵戚所做,由于国家政策突然变化,才得以留在聚元号工匠身边,成为今日聚元号弓箭铺的镇铺之宝。假如宫廷没有取消弓作,那么工匠无论如何也不敢用宫廷的材料为自己制作一张纪念弓。因为造办处特别强调“本处一应所做活计俱系御用之物,其名色亦不便声明写出。”敢用御用材料制作自家的纪念弓,岂不是要掉脑袋吗?!

光绪年间,清廷《会典》上明确写道“恢复弓作”。但是,弓作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同于当年。工匠们没有重返紫禁城,而是继续留在东四的弓箭大院。只不过他们还要继续为朝廷服务,要依据造办处所制定的标准和要求来制作弓箭。那时,弓箭大院内各家弓箭铺各有分工,有为兵部工作的,有直接为内务府皇族服务的。各家弓箭铺各有名号,分别为“聚元”、“天元”、“广生”、“隆生”、“全顺斋”、“天顺成”、“德纪兴”等40余家弓箭铺。

如今,弓箭大院不复存在,硕果仅存的聚元号弓箭铺也已经搬出了四九城。但是当我们漫步在东四街头,总免不了把往事念叨念叨。

作者单位: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

猜你喜欢

活计弓箭兵工厂
惊弓之鸟
秋夜
未来兵工厂
活计
雍朝戏事——从《活计档》看雍正帝与宫廷戏曲的发展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弓箭风波
南方和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