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爱玛》

2015-05-30谈菲菲

艺术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奥斯丁爱玛

谈菲菲

摘 要:《爱玛》是简·奥斯丁后期较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小说描绘了17世纪英国普通家庭的琐事,塑造了聪明智慧、思想独立并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人公爱玛这一形象。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爱玛形象,进一步全面和立体地解读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同时阐释出奥斯丁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及其女性主义观。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奥斯丁;爱玛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一个凸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流派。它与20世纪以来的各种理论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体系纷繁复杂。一般认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主要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它们都强调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非常重视妇女的主体性,但又各具特点。70年代末法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被介绍到美国,两者间的碰撞与交流频繁,又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特色。

1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源起和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评论界。该理论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女性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独立、平等和自主问题。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在争论、矛盾中展开的。理论界通常把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成两部分:英美理论与法国理论。美国评论家莱奇把美国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批评阶段。揭露男性作品(androtexts)中隐含的歧视扭曲女性意识的意识形态程式(male sexism)。第二,发掘阶段。重新梳理评价(spade work)文学史、思想史,发现历史上遭到埋没的女作家女思想家(gynotexts)。第三,话语分析。把女性主义批评实践上升为理论话语,为女性主义塑造理论身份(Leitch,1988:307)。

英美女性主义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散文作品《一间自己的房子》中阐述了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这部作品也被评论家认为是当代英语国家里第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文献。小说《到灯塔去》则是作者对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具体运用。此外,密莱(Kate Millett)1970年发表《性别政治》,此书被誉为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两部标志性著作之一,密莱也被称为“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最著名的母亲”(Leitch,1988:309;Todd,1988:21)。萧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是美国女性主义从游击战转为正规战最重要的批评家。她提出了女性批评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为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所承认。例如,在《建立女性诗学》(1979)中提出的“女性批评”观(gynocriticism),《荒野里的女性主义批评》(1981)也再次要求建立女性研究理论。

和英美女性主义相比,法国女性主义传统思辨性更强。70年代较有影响的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是伊瑞盖莱(Lucy Irigaray)。伊瑞盖莱关注的中心是西方形而上传统如何建构“女人”。伊瑞盖莱十分注重“女性语言”(parler femme),即由女性身体所传达出的女性特征,她在1977年的著作《这个性别不止一个》便是一例。80年代法国女性主义论坛的主将非克斯蒂娃(Julie Kristeva)莫属。她是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写作主体的政治含义,批评所谓连贯不变的语言系统,力图打破象征父权的“象征秩序”,手法就是依赖她所谓的“符号域”(semiotic domain)。这个观点在《关于中国女性》一书中得到很好的表述。法国女性主义的另一位活跃人物是希苏,希苏的本质论(essentialism)倾向也许最重,即专注于寻找女性独有的性特征。

2 小说《爱玛》中主人公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

2.1 爱玛聪明智慧,具有非凡的判断力

按照英国当时传统的观念来看,女性的魅力不在于思想、智慧或者理性,而在于温柔、顺从和美丽。然而奥斯丁从不认同这一观点,她塑造了一位聪明智慧、具有非凡判断力并且极为自信的女性形象爱玛。

爱玛的聪明才智以及判断力主要体现在她和朋友耐特利先生的爭论中。例如,爱玛告诉好朋友哈里特拒绝马丁的求婚而引起了爱玛和耐特利先生之间的争论。耐特利先生声称马丁“打算娶哈里特”,他想当然地认为哈里特会答应马丁的求婚。爱玛立刻予以回击:“但是哈里特打算嫁给马丁么。”这个反问句恰恰提醒耐特利先生,任何一个女孩子都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婚姻。爱玛理性地认为“男人总是想着一个女人会随时嫁给想娶她的那个人”,爱玛的判断准确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男性心目中的女性“温顺,谦逊,无私,不懂得如何拒绝”的特点。爱玛的判断也显示了她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判断力。

2.2 爱玛具备完美的自我意识

作者赋予了爱玛聪明智慧的头脑以及敏锐的洞察力,爱玛给千万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还有她独具魅力的自我意识。

耐特利先生告诉爱玛,他相信爱玛具备“严肃认真的品质”。这种品质指的是爱玛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言行,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理性地判断是非。当爱玛得知艾尔顿想追求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哈里特时,她深感愧疚,“坐下来认真思考着”。她“尽可能地回想过去发生的种种”,她多希望“自己没有劝说哈里特喜欢上艾尔顿”。爱玛第一次发现自己犯了错误,她开始自我检讨。这些内心活动都体现出爱玛善于自我批评、善于反思自己的言行,体现出她强烈的认识自我的能力。

2.3 爱玛具备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

在奥斯丁生活的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独立自主的精神来源于理性,而女性作为“情感动物”缺乏理性,因此不可能做到独立自主。奥斯丁创造了爱玛这个人物形象,并赋予了爱玛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她反对男权社会,拒绝命运由任何男人来主宰。事实上,令爱玛与众不同的恰恰是她独立的精神。从12岁起,爱玛就成为啥德菲尔德庄园真正的主人,用她独特的外交能力管理着这个家庭。爱玛对哈里特的帮助更加体现出女性的独立和自主,奥斯丁似乎有意颠覆一直以来的“女性从属于男性”这一传统论调,强调睿智的女性一样可以统领男性王国。

小说结尾处,爱玛嫁给了耐特利先生。作者奥斯丁用一种微妙的方式表达了她的女性主义观点。婚后耐特利先生决定搬到哈德菲尔德庄园,耐特利的移居哈德菲尔德将自己置身于爱玛的王国中,由此也表现了耐特利认同了爱玛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3 结语

奥斯丁在小说《爱玛》中讲述的大多是平凡生活中的家庭琐事,作者塑造了一个聪明智慧、思想独立、有自知之明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爱玛在男权社会中要求男女思想的平等,有自己明确的婚姻观和价值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点。奥斯丁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刻剖析了由男性来掌控社会的现实,以及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作者批判了男尊女卑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也肯定了女性应有的社会地位。因此,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波莲.对爱玛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2] 王成. 《爱玛》 :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小说[J] .成功,2011(8).

[3] 谢桂玲,王爱民.谈奥斯丁小说《爱玛》中的女性主义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2011(11).

[4] 徐锐.不做“房间里的天使”——浅析《爱玛》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9).

[5] 杨蕾. 《爱玛》的女性主义解读[J] .中国科技信息,2010(9).

[6] 张翠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7]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奥斯丁爱玛
爱玛
2020电影版《爱玛》女性主义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保险起见
如何躲开简·奥斯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搬砖工”奥斯丁:超越C罗源于下班后的2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