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皮影艺术传播方式研究
2015-05-30唐静
唐静
摘 要:衡山皮影艺术历史久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在以信息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衡山皮影艺术遭遇到了传承乏人,传播乏新等诸多问题。作者通过实地调研,提出皮影艺术需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多举办皮影艺术展演及本土媒体的传播,培养新一代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等方式,使其更好的传承、发展,适应时代的脚步。
关键词:衡山皮影;审美艺术;传播方式
衡山皮影戏是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流传甚广,遍布衡山县及周边地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民间艺术家们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四平腔,圆润甜美,独具一方特色。其在影型制作上吸收了剪纸、绘画、雕刻等多门艺术的精华,造型美观,惟妙惟肖。
1 皮影艺术的传播存在问题
1.1 传承乏人
衡山皮影艺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但文化方面的优势却掩盖不住其在经济上的弱势。皮影戏演出市场这些年不太景氣,许多民间的皮影艺人只能做临时性的组班演出,每场戏的收入仅200~600元。目前,只有在二月、六月、七月唱——接祖戏、九月唱——观音戏的情况下才会邀请皮影艺人演出,观看演出的观众大多为老人和小孩,年轻人鲜有兴趣,场面难免落寞。究其原因:第一,皮影戏对表演技艺有较高要求,表演者既要唱,还要舞动皮影,密切配合场上的音乐,这些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第二,传统的皮影艺术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青年观众越来越少,演出市场的萎缩直接威胁到皮影艺术的生存,这是皮影艺术传承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第三,传承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唱戏使用的是地方方言,自建戏台屏幕尺寸小,相关设备不齐全,在听不懂方言的情况下又没有字幕,影响人们欣赏的兴趣。
1.2 传播乏新
“两张桌子搭个台,两扇门页拼个底,几根竹竿撑起来,上头盖只簸箕底,挂起蒙子围起帐,小小舞台唱大戏。”这就是传统皮影的真实写照。
一直以来,衡山皮影戏都是二人包打包唱的形式演出,一人在前面督菩萨兼唱,一人在后面打锣鼓兼唱,手脚并用,弦、笛、唢呐,二人相继使用。这样的演出方式一方面体现了艺人的高超技艺;另一方面也突出其两个弊端:其一,缺少文化创新,演唱曲子没有紧跟时代,几十年如一日。其二,设备简陋,缺乏传播必要的一些电脑、摄像机、照相机等设备。
面对这一系列的发展困境,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不能一直捧着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沾沾自喜,必须以文化和技术的创新为出路,才能更好地传播艺术,这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尊敬。
2 皮影艺术的传播方式
2.1 传统皮影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
如今,单一的皮影表演艺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而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却可以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空间和感官需求。数字化是一种趋势,它正逐渐走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之中。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艺术者创造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设计语言,表演者需对皮影的形式与技巧进行分析研究,为数字交互皮影中人物的头部、身体、双手和双脚分别设置控制点,依靠多点触控平台,表演者只需触碰到相应控制点范围即可对人物进行操控,便可完成人物的移动、转身、舞剑、点头等动作。[1]表演者也可以根据当时环境与临时灵感,进行即兴创作表演。
图1是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中心皮影剧目《马兰花》其使用活动画面,模拟电影的切换镜头手法,瞬间变换画面,打破了呆板的格局,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影视效果。相对于传统的二维表演画面,此空间画面活灵活现,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此次演出让幕后的皮影表演者走向台前,与皮影共舞,这也算皮影表演在形式上又一新的突破。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图1 人·偶视听剧《马兰花》
2.2 举办皮影艺术展演及本土媒体的传播
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展演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各地皮影艺术家们相互学习及交流,对皮影的传播更具积极推进作用。2014年6月28~30日,中国(湖南)贝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皮影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在长沙红色剧院举行,衡山皮影戏代表作《收姜维》作为代表团体展示演出。同时,还举行了木偶皮影艺术学术研讨会,大家对参演的剧目和创新进行了研讨,从理论的高度和发展的角度对以后皮影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土媒体在整个过程中从多方入手提升传播效果,为衡山皮影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2.3 增加儿童剧目、培养专业人才、进入周边学校传播三方并举
更多的创作寓教于乐的符合儿童趣味的剧目,是衡山皮影艺术的趋势。因为儿童是皮影艺术未来最大的受众,以儿童感兴趣的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增加信息内容深度,从故事情节入手,用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儿童进行接触,继而引起小孩兴趣使其从小对此耳濡目染,带来不一样的传播效果。
随着衡山皮影戏的逐渐消亡,老一辈皮影艺人也将淡出演出舞台,若不加以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专业人才,皮影艺术的艺术光彩只能被湮没在昨天。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皮影戏的发展,并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为艺人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鼓励艺人带学徒,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发展培养对象,以便皮影戏能够焕发持久的生命力。让皮影戏走进周边校园,扩大影响力,为其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衡山县岳云中学为例,继承人王冬林老人曾多次进入课堂为同学们讲课,传授皮影艺术的精髓及其制作过程,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
3 结语
民族文化传播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构建手段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皮影艺术的传播问题,唯有集政府、媒体、民间之合力,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之路,才能打破当前的传播困境。虽受专业知识及表达能力所限,但笔者还是希望能为衡山皮影艺术的传播提供可行性建议,为民族艺术的复兴与弘扬尽一份微薄之力。在学习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必将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谭铁志,戴晶晶.数字交互设计与皮影文化创新传播研究[J].艺术教育,2014(03).
[2] 邓姝琳.湖南皮影造型及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 冯爽.皮影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
[4] 张骞.民族文化传播与本土媒体的文化使命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为例[D].湖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