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上雕塑的困境与当代转换

2015-05-30钱之英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雕塑艺术家

钱之英

摘 要:架上艺术的概念最早源于架上绘画,现今在国内被约定俗成地理解为代表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传统纯艺术,如国油版雕等,然而对其涉及范围的界定向来非常棘手。因为“架上”的理论概念要求与“架下”“非架上”“观念”等对立,但这里面并不能排除少量的重叠部分。艺术家兼批评家刘骁纯提道:“架上艺术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非架上艺术指装置、行为等艺术门类。两者之间只能大体区分而没有封闭的疆界。今天的架上是开放的架上。”[1]因此,对于架上艺术的探讨必须人为地有所限定,否则谈论架上艺术便失去了支撑。

关键字:架上艺术;架上雕塑;困境;转换

架上雕塑是雕塑艺术领域的一部分,泛指强调手工技艺的,能在室内展放的,体量并不大的室内艺术作品。艺术史上对架上雕塑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不胜枚举,最为人所熟知的艺术家有米开朗基罗、罗丹、亨利摩尔、贾克梅帝等。架上雕塑以其独立完整的审美价值与发自艺术家内心的有洞见力的本质流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然而随着艺术界对没落的传统艺术行将消亡的担忧与质疑,以及新新艺术门类的兴起与普及,架上雕塑的创作者们感到了普遍的压力。艺术家鲁虹说到:“在世界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由于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新艺术样式越来越成为创作的主流,于是有人担心,作为传统的艺术样式,即所谓‘架上艺术不但已经失去了龙头老大的位置,还面临着淘汰出局的危险。这也使他们认为将‘架上艺术向当代艺术转换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而笔者认为,对架上艺术消亡的担忧大可不必。架上艺术的形式不会过时,过时的只是其在过去的特定时期所表达的部分内容,如政治性与描摹性。而架上雕塑与当代艺术的理论接洽是必然的,因此,对于架上雕塑艺术的创作研究仍然显得重要,这是我们作为从事雕塑创作的艺术工作者所必须要钻研的课题。同时,对于架上雕塑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一些异化现象,我们也应当报以警惕。尤其在中国,架上雕塑几乎意味着展厅艺术,公共雕塑又大多意味着官方艺术,许多艺术家追名逐利,迎合潮流,背弃了架上雕塑的本真与价值所在。本文将就架上雕塑现今存在的几种现状进行探讨,以此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架上雕塑与刻板的艺术教育

现如今,国内几大美院雕塑系教学主要由基础教学和创作两大范围构成。基础教学训练主要是人体造型训练、材料研究、加工手段以及艺术理论的学习。针对造型训练,一派观点认为造型基础是创作的前提,其和创作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互为影响的关系,造型基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创作服务的。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造型基础训练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无足轻重,恰如许多国外艺术类院校,已几乎不设任何写生造型训练。所以在教学课程的安排和配置上,必需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基础课程的安排必须针对什么是基础来展开。当今国内的高等雕塑艺术教育较之数年前动辄四五学年单调的人体写生造型课程安排,已经有了长足的改善与多元的发展。然而其教学体系仍然使得学生过于重视传统的造型训练,使其惯于沿袭西方古典人体摹仿造像,不足以褪去学生对造型手段表达的依赖。如多数高等艺术院校纯艺专业的招生即首推造型能力为标准,这种影响也使得当下架上雕塑创作题材中的人物、动物造型泛滥。此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造型基础的训练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创作中陷入过于依赖传统造型手段去表达自我的泥潭。这种束缚影响了学生创作思维的丰富性,不利于架上雕塑在当代多元化的发展,在这点上我国的艺术教育体系难咎其辞。

二、架上雕塑与展览

如今各类艺术展览不胜枚举,表面上看好像繁花似锦,实则不然。当下展览体制和展览形式的呈现仍然不够多元,这一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雕塑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知道过去的展览多为官方主办,内容多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为主,形式单一,思想僵化,限制了架上雕塑的发展空间。而在当代艺术环境中的策展人和批评家唯恐被别人说落后,他们大多追捧前卫艺术的展览,并且惯于以后现代主义、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观念艺术来鉴定艺术家的价值,导致许多雕塑家改做装置或跨向其他的表现艺术形式。

三、架上雕塑与市场转型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艺术审美为主的架上雕塑逐渐向市场化需求靠拢,随着一系列的城市环境改造,楼市与商业的兴隆,雕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需求可能来自公共雕塑、商业道具、手办模型、建筑装饰等诸多领域。诚然,架上雕塑向公共雕塑的转型离不开深刻的社会根源,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这一过程的实现不单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更离不开全体社会公民的广泛参与。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大众的消费需求成为引导艺术风格转型,推动艺术史前进的主要力量。而我国大众审美水平普遍较为落后,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兴起的“城市雕塑运动”至今,水平参差不齐的雕塑公司为我国城市环境改善“贡献”了大量雷同且劣质的雕塑。其利润空间之大吸引了大批雕塑专业人员与非雕塑专业者趋之若鹜,各种行雕常常由负责出资的甲方把持绝对话语权,艺术家几乎没有自我表现的空间,沦为一台制作机器。所以,分流后的架上雕塑,其审美价值受到功利主义的干扰,不升反降,这也对架上雕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架上雕塑与观念艺术

在艺术史的发展运动过程中,杜尚和博伊斯将传统的雕塑概念彻底打破,导致雕塑艺术全面进入“泛化”时代。在西方后现代雕塑的语境影响下,传统架上雕塑也不安于只把自己限定在传统的造型手段和材料之中,纷纷与当代盛行的观念艺术寻求合作,不惜舍弃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甘做观念的语言表述。如在被置换的语境中,用架上雕塑形式的作品去表述更为复杂的观念。更有甚者,持有必须推翻雕塑三维实体的旧有概念而进行创作。架上雕塑就在这种艺术样式更迭的波浪中飘摇前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传统的架上雕塑创作萎缩了;另一方面,种种背景却迫使其逐渐发展出适应当代社会复杂性的新形式,即自身的变革,如焦兴涛、陈克的新具象雕塑,何力平、李占洋的新叙事雕塑,等等。

“在一批当代艺术家的努力下,相当多的架上艺术在不断吸取各种新艺术样式,包括观念艺术的养分时,已经成功地超越了传统架上艺术所确立的标准,进而完成了向当代艺术的转换。这正好说明架上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载体,在当代艺术的语境内仍然有生存的可能性。正像它不可能吃掉其它新艺术样式一样,其它新艺术样式也不可能完全吃掉它”。[3]

今天的架上雕塑以延续着昨天又不同于昨天的表达呈现存在着,无论是以其自身所蕴含的单纯而完整的审美价值,还是作为当代艺术下概念传递的媒介与手段,架上雕塑的生命力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延续着。然而,如何推动大众审美的进步,推动艺术的生活存在,使雕塑艺术去慰藉、打动人们,并带来无法替代的审美体验,都需要艺术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与永不妥协的精神。相信这样才会使架上雕塑的发展更进一步,使它的生命力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刘骁纯.“架上艺术”究竟是什么意思[J].美苑,2002,(02).

[2]鲁虹.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解读“架上”问题.美术同盟网,2002年2月20日

[3]鲁虹.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解读“架上”问题.美术同盟网,2002年2月20日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雕塑艺术家
当代艺术看得懂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