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设计语言的原语言

2015-05-30范昭平

艺术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公共建筑贵州

摘 要:包含建筑在内的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设计丰富的创作语源。建筑层面的外形、内部、布局、材料、环境、聚落和文化层面的色彩、装饰、艺术、宗教、习俗、历史等方面都是重要的原语言。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公共建筑;现代造型语言;原语言

在认识现代建筑造型语言的基本语征和构成语汇后,我们必然会随着它的发展演变而找到适应变化的规律。但它本身不能确立真正的民族性、地域性、专属性造型语言,还需依托民族文化实施关照、附会、借用、整合、进化等手段才可能创建。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建筑的样态极为丰富,可以引用或转译为无穷无尽的现代建筑造型语汇,并通过现代的文体架构和语言构成方式得以应用。

1 原语言的价值

“原型”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形态,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智力、情感和艺术修养,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的矛盾关系的理解。[1]“原型”以“种族记忆”的方式保留下来,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现代建筑设计传承的依据。因为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聚落对于民族文化、艺术、技术、功能的整合性和综合反映能力,以及它在发展中对建筑的关联性、惯性作用和后续影响,必然使它成为较为主要的现代建筑语源,但又必须从这一层面扩展到其他的民族文化领域中去。当代中国公共建筑拯救当下的公共文化必须从本民族的DNA上开始探索,我们必须客观的分析与估量文化的本质特征。[2]

2 建筑、自然、人文要素为主导的原语言

2.1 外形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外部造型风格多样,极富人情味、创造力。尤以其民居建筑最具生命力,如苗族吊脚楼,侗族干阑建筑,布依族石板房,瑶族叉叉房等。这些民族的传统公共建筑是举行重要仪式,节日庆典、公众聚会活动的场所,装饰更加绚丽多彩,如门楼、寨门、铜鼓坪、鼓楼、风雨桥、祖母堂、戏台、粮仓等,形态各具特色。

依托传统建筑外形而进行新建筑造型设计是相对容易或获得认可的方式。我们必然反对简单复古的做法,要求在传统建筑原型中选择、提炼、整合和艺术加工。美国建筑师斯特恩认为:建筑师可以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因此,少数民族建筑的外輪廓形态、屋顶、柱梁、门窗、廊檐等元素及各部分比例关系,可以通过转换后生成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语言。但这个转换过程要结合多种法则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转换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与传统建筑比例、尺度、性格、色彩等方面的照应。

虽然多彩贵州展示中心建筑主体为24个鼓楼和风雨桥原型,称为“鼓楼荟萃”,但群体组合方式却按照现代建筑造型语言句法,并依托铜鼓的形态组织平面布局。贵州省民族文化宫取侗族鼓楼之形,铜仁机场航站楼取瑶族叉叉房元素进行创作。这些案例都较为成功。而更高级的手法是韩国汉城小天使艺术学校儿童才艺中心对于传统柱式的模仿,是通过图底反转手法,以虚体阴影表现列柱,以墙体顶部外翻的局部出挑和上部檐下的椽条形式表现传统木构建筑檐部的意象。[3]

2.2 内部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内部空间的划分方式、核心空间的组织、内外空间的联系,都可以通过引用、转换、完善后生成现代公共建筑的造型语言。其内部平面空间的组织,竖向空间的联系等原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参照到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吊脚楼内部的空间利用与现代山地公共建筑的架空层空间利用相似。民族建筑内部的通风、采光手法同样值得借鉴。一些传统建筑内部空间弱化私密性,采取开敞处理的方式,正符合现代公共建筑的公众性要求。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可以对公共建筑内部核心空间的控制语言、句法结构、组织利用等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对于民族聚居区一些特殊的现代公共建筑,若不便在外部取得民族传统文化意象,则可以通过内部空间或装饰对传统语言直接引用或转换应用。传统造型语言与现代造型语言可以通过硬质媒介和空间媒介衔接、过渡。

2.3 布局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与大地的关系十分契合,随山就势,依山傍水,自由灵活,甚至没有固定的朝向和统一高程。单体建筑之间形成的半公共或公共空间,随性而有机。由于木作结构的局限,空间狭小,因为外部空间反而成为建筑的主题。设计师可以把握这种空间关系来对应公共建筑单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周边的建筑环境关系。少数民族建筑的院落空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层次丰富、水平穿插或上下叠落。其布局形式在方法论的层面上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这些手法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是针对当代社会生活危机的一种回归,是体现场所性的一种空间表达方式。[4]现代公共建筑因面积需求往往形成较大体量,不适应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山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分化整体,尽可能形成多个单体来分解大体量建筑给人带来的压迫感,以接近的尺度和比例及自由灵活的空间来创造传统建筑空间形态。花溪湿地公园大成精舍酒店的建筑布局与山体十分契合,营造出自由随性的山地集群建筑意象。

2.4 材料

地域主义主张现代建筑尽可能结合地域典型建筑建筑材料与环境取得协调。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材料自然、朴实,其色彩和质感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感觉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一般。有学者把贵州少数民族就地取材而营建的建筑喻为石头的史书、木头的山歌、茅草与泥土的音符。

由于现代建筑大空间及功能的要求,使钢铁、混凝土、玻璃等材料成为时代的主导。但实际以现代的技术手段,可以让部分传统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结合使用或局部使用。花溪湿地公园彩歌堂餐饮空间的夯土围墙,大成精舍酒店木作构架、垂柱及木墙装饰、天龙屯堡文化传习馆石板铺砌屋面就是很好的案例。

2.5 环境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都是在当地自然条件下,取其有利条件规避不利因素建造而成的。其绿化系统、微气候创造、保温隔热措施都十分具有科学依据。这些朴素的生态构建方法仍可以变通、完善后实施于城市的公共建筑、环境中。它通过窗、门、廊道、晒台等设施加强与自然环境、景观的联系。其原始的生态观与当代建筑理念一致。贵州民族聚居区最大的环境特点是大山,其现代公共建筑设计一般应服从于这一环境主题,但又要和重庆、云南的山地建筑有所区别。

民族聚居区环境的构架或有机形态、特殊语态都有可能衍生现代造型语言。中天凯悦酒店从“山中有山,城中有城”的山地环境意象中提炼出阶梯花园、流畅曲线、颜色层叠等设计符号。黔西南民族文化宫的方案具有后现代的特点,它造型设计的构思来源于万峰林,实际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摹与表达。贵阳机场新航站楼树丫型的支撑柱、室内叶形的采光顶棚造型,都是在表达“林城”的环境概念。

2.6 聚落

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聚落特征为聚族而居、向心性强、自我防御、尊重环境。一般没有统一的布局指导思想,但强烈的集体意识,使其聚落在无序中显现有序,在自由中遵循统一。学者杨东升认为民族古村落分布及形态结构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历史解码。依据其聚落关系,还可以感知其立足地理、地貌、气候、植被、风水、宗教、制度、防御等的观念。可以通过对聚落特征的分析,在创造新的建筑造型语言时获取景观要素基因、聚落景观基因、原始图腾基因、标志性建筑基因等。利用胡最、刘沛林等人的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可以分析出不同民族聚落关系中多种因素的综合差异和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的综合差异。这些分析结果和参数可以在公共建筑的造型设计中确定当地少数民族的综合特征,提供民族元素的参与、分配比值,以隐显或突显的方式,建立起对应的微差和极差,利于找到建筑造型设计的一种现实依据,形成同构关系。

2.7 色彩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建筑、聚落、服饰、工艺都有着自己的色彩基因和相对固定的色彩关系。许多民族的色彩都具有标志性、典型性和强烈的象征性。如彝族钟爱的黑、红、黄等色。通过对色彩民俗地理的研究,对民族色彩基因信息的分析和采集,运用到现代建筑造型设计中,可以和区域色彩、环境色彩、民族色彩心理取得谐和,也利于形成个性差异。

2.8 器物

贵州少数民族有不少器物或器物符号、图腾符号。如多个民族崇尚的铜鼓和牛角、苗族的蝴蝶、布依族的竹节、彝族的白虎等。在其建筑的屋脊和其他细部装饰上也常有体现。但在现代建筑造型中不能太过重复滥用、过渡强化和单一使用,导致更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被遗弃。但这些符号毕竟是少数民族典型的文化特征,我们既要积极、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元素,又必须反对依据这些元素而采取的直显、简单、生硬的造型手法。它们在具体参与现代建筑造型过程中的变化、手段和形式更加重要。中天凯悦酒店建筑造型借芦笙这一民族乐器进行了抽象表达。贵阳市人民广场的主体景观建筑也采用芦笙的抽象形态,以金属材质表现出现代气息。

2.9 装饰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强调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装饰作用。装饰是一个民族对美的认识的表现,是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对环境、事物美的認可,对美的抽象提炼。对民族元素中的精神文化元素的感知,需要有相应的可视性元素的引导。[5]贵州少数民族的装饰往往抽象、简练,富有现代感,覆盖了生产、生活、建筑、器物、民俗活动等方方面面。如民族芦笙坪中双鱼图腾,岜沙木楼古朴厚重的黑色,侗族鼓楼的渐变,道路上卵石的发射构图以及密集图案构成等都充满了装饰意味。这些手法都对其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语言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尽管如此,在公共建筑造型中的装饰行为也不能泛滥,元素不能过多,并可能打破传统图案的组织形式,表现手段多样。贵阳市图书馆立面并置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字和装饰纹样,虽稍显烦冗,但装饰效果良好,文化艺术气息浓郁。

2.10 艺术

宗白华说:“一切艺术综合于建筑”。建筑同艺术之间有着同构共存的联系。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题材、类型丰富多样。由于美术和建筑的类型同构关系,加上建筑对艺术的整合功能,民间美术如此丰富的思想、手法和形式,完全可以保持、调整、替换、整合为现代公共建筑造型所需的语素。另外,民间舞蹈、音乐、地戏等艺术形式与美术也有着相同的艺术语言和美学法则,通过联想、转译等方法也可以生成造型语言。苗族豪放的舞蹈与地域环境存在某种适应性,以至于关联到建筑、环境上,可以发现苗族在山地中掘出的铜鼓坪不大,其舞蹈动作水平伸展幅度也较小,却向竖向发展,同时不失粗犷豪迈的品格。鄂尔多斯大剧院利用流畅而富于动感的线条,彰显了歌舞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

2.11 其他

少数民族都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宗教意识在他们的建筑、环境、艺术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我们不能要求不同类型、功用的公共建筑都去赋予和强化这种宗教文化,但可以去关照一些积极的文化和心理诉求。贵州少数民族常常以大山、河流、巨石、溶洞、树、木桩等作为神的依托。这些宗教的自然元素物化语言很容易和公共建筑的外部环境景观结合起来。现代建筑结构和生成方式的改变,造成民族礼数和仪式空间的缺失。现代公共建筑可以通过其外部广场及内外的空间提供某种仪式化行为参与的可能。建筑造型不仅仅是实体和空间的营造工作,更应该关心其空间内部的人和事件的行为条件。

贵州各民族习俗、节庆活动加起来全年有1400多个。例如,苗族的牯藏节,苗族和侗族的斗牛习俗,侗族的抢花炮习俗,彝族的火把节,土家族的傩戏,水族的端节等。这些文化元素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转化为具有动态美的建筑造型语言。少数民族的礼制、宗法、经文、文字、图腾、服饰、纹样、图案、工艺等文化元素可以转化为具有静态美的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语言。苗族的蝴蝶妈妈、侗族的珠郎娘美、仡佬族的竹娃等贵州少数民族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掌故等可以转化为具有悠远、厚重美的现代建筑造型语言。其中,节庆民俗活动等的语言转换相对较难,可以把握其核心的文化特征,抽象、提炼出代表性的造型符号。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到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和禁忌。

贵州民族大学逸夫图书馆门头的浮雕对少数民族图案、纹样、文字、传说等进行了综合应用。凯里民族体育场实则成为一种多功能的仪式性空间,它建立起与侗家鼓楼、苗族铜鼓坪那种族人聚会、交流、商议大事、鼓舞欢庆一致的场所精神。鄂尔多斯图书馆就以蒙古民族的三部史籍为设计理念,表达了蒙古文化的源远流长。

3 结语

在建筑的社会属性方面,人类一切精神文明的成果都会渗透其中。包含民族建筑在内的贵州少数民族复杂、多元的文化可以作为现代公共建筑造型取之不竭的创作语源。除了上述列举的方面,还有更多深层文化要素和隐形元素可以挖掘。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子在其公共建筑造型设计中的介入关系到民族特色语言的形成,影响其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

参考文献:

[1] 周似齐,赵晓峰,姜东成.地域化建筑创作概述及研究方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12):78.

[2] 贾丹.浅谈中国当代公共建筑的文化信心[J].建筑设计管理,2012(7):63.

[3] 张建华.韩国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与民族文化思潮[J].建筑学报,2002(4):63.

[4] 聂蕊,李建华,仲德崑.院落式布局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适应性探讨[J].江苏建筑,2005(1):9.

[5] 宣宏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观设计中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6):170.

作者简介:范昭平,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园林景观,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建筑贵州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公共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装饰的探讨
贵州,有多美
节能材料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基于ZigBee的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采集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