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空巢”防“空心”
2015-05-30崔云龙
崔云龙
才走两天,没想到我妈就想不开了……”10月的一天,某地派出所接到一位市民的报警。原来,这位市民的母亲80岁了,国庆节期间一家人在一起还乐呵呵的,但当她再次回母亲家时,却发现老人上吊自杀了。
无独有偶,消息称,当地警方已经接到了数起“空巢”老人轻生的报警。随着国庆假期结束,这些老人的儿女们各奔东西,他们的意外也就发生在这个阶段。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空巢”老人在节后容易产生抑郁呢?
在笔者接触过的大量心理咨询案例中,也遇到过不少类似的情况。相见时难别亦难,子女们一个个离家,也把老人们的“心”带向了远方。节后,对一些老人而言,“空巢”也“空心”,他们变得抑郁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节日期间的热闹与节后的冷清形成反差,让“空巢”老人产生的心理落差。当然,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要深入讨论“空巢”老人为何节后特别容易出现抑郁,这就需提到“关系框架理论”了。
“关系框架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在事物之间建立抽象、随意的联系的能力。联系的建立是非常容易的,甚至最初可能是随意的。比如,“空巢”老人很容易在脑海里将“子女的离家而去”与“自己被抛弃”等负性想法联系起来,但现实可能并非如此。同时,“自杀意味着解脱”等负性思维也可能自动化了,进而成了“空巢”老人选择自杀的“导航仪”。这在“关系框架理论”中被称为“认知融合”。也就是说,人的很多行为并不受价值观等主观意识的支配,人会把自动化的思维、语言当成事实,顺着自动化的思维去行事。
问题出现了不要紧,重要的是勇于面对,耐心解决。
A对于“空巢”老人而言,首先要学会接纳这种变化。聚散有时,相聚和分离都是必然的。其次,节后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交往,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和他人建立联系,特别要走出家门,到公园、社区活动中心,和同龄人一起跳跳舞、打打牌、唱唱歌。另外,在家独处,也要培养爱好,养养花,养养宠物,打拳画画,丰富日常生活。最后,学会慢下来冥想。独处时花几分钟时间让自己暂时停下来,并观察发生了什么—包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觉,这可以让自己重新与体验建立连接,提醒自己回到当下。
B对于做子女的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几乎是所有老年人的共同愿望。虽然病痛、经济状况是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离不开子女们在精神上的关怀,亲人的支持常常能给老人带来更多动力,可以经常和老人视频聊天,给老人打电话、发微信。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一则公益广告中,一名26岁男子手绘9頁说明书教爸妈用微信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支持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