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究
2015-05-30李章民
李章民
由于应试教育的考学压力,许多家长和教师将大量的时间集中在对学生课业的要求上,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情感关怀,从而造成初中学生在情感心理上的懵懂和压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给予关注的课题。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最为充沛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说,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如果教育工作者在此阶段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情感向积极方向发展,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的效果都会得到长足而稳固的发展和提升。另外,情感教育还可以提升初中学生对于生活美的体验,促进学生对于人性善的追求。再者,情感教育还具备良好氛围营造的作用与功能,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情感教育的运用。同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其作用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情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兴趣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影响之大。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正是情感教育的基本作用。初中学生热爱老师、崇拜老师,把老师当作模仿的对象、人生的灯塔。特别是语文老师,他们的素质和气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正是因为这种“爱屋及乌”心理,才使得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进而愿意努力去学习甚至钻研这门课程。而语文教师就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通过师生之间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以教师教学的热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教师自身修养带动学生学习,以教师自身的影响力,培养更多学生对于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程之中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形成语文课程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文章诵读,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门充满韵律的学科。因此,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就需要充分的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使学生对作品的声律、韵律有了一定的把握,也在诵读者和作者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使诵读者和作者之间进行一次次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诵读都使他们对于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触。特别是在诵读过程中加入了学生自身的体会后,更能激发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散文《春》的时候,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春天的盎然生机和生的希望,结合学生自己对于春天的理解和体悟,则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由、对宁静、对希望的追求。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共鸣
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情感体验,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创设出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氛围,那么,学生就能够结合现实、自身的情感经历,引起共鸣,从而更好的融入、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历史背景,更迅速、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更准确的解读文章,更真实的感受作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全面提升语文成绩。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八册《范进中举》一文时,可先让学生简单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对比学子考试前苦读的艰辛和中榜后的风光,则能够从更深刻地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准确地解读文中对于世态炎凉的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