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珍:美丽人生,花样年华
2015-05-30江镕
江镕
精神生活,就是毫无功利性地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即使做这件事不能给你带来任何金钱、社会地位、名声方面的好处,你也仍然愿意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做它。 ——题记
打开廖海珍的微信朋友圈,和很多人热衷于推养生、晒美食、发“鸡汤”不同,她的微信时而让人感觉伫立云端,时而又让人感觉深接地气,总结归纳起来,总是绕不开一个字——美!在其中,你可以听到花绽放的声音,看到云舒展的节奏,感受到万事万物明朗鲜活的美好表情。而在廖海珍的人生路途上,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个人爱好、人生旨趣也都离不开一个“美”字。
感受她的生活状态,有种超脱世外的怡然,恰似在人群熙攘、车流喧嚣的街道上,大家都是风尘仆仆、行色匆匆,而她一个人却独立其间,笑语盈盈、闲庭信步,走着,美着,诗意栖居着。
青葱岁月,
与手工结下不解之缘
因为父母都是军官,所以廖海珍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军营就在广州的一条河涌边,那时候,河水清澈,井水甘甜,孩子们就在河里嬉戏、游泳,井水可以打上来直接饮用、洗澡。大家划着船可以直接到黄埔军校,时常划着划着就跳到水里游一阵,游累了又跳上船接着划。
军营是长长的一列平房,对面是高高的一排大树。廖海珍和父母住在营房偏里侧的一间,隔壁就是部队的缝纫房,每天都有几个阿姨在里面辛勤忙碌着。因为好奇,还没有上小学的廖海珍几乎每天都会去缝纫房玩耍。那里有两部缝纫机,还有一张乒乓球台,阿姨们会把布料摊在球台上,也在上面用报纸剪很多衣服样子。她们看小海珍对缝纫很感兴趣,也就试着让她打打下手,做做缝扣子、锁扣眼这样的事情,结果廖海珍做得像模像样,她锁的扣眼针脚规整、走线细密,十分美观、结实。见她上手迅速,阿姨们又尝试着让她给衣服做一些装饰,设计一些小图案和绣花,小海珍也是一学就会,搭配出的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广州的布料种类还不多,一位阿姨就从北京的亲戚那里带了些布头回来,我就根据自己的审美,把这些布头拼成了一块布,阿姨们拿它做成了一件漂亮的衣服。”
9岁的时候,廖海珍就已经会用缝纫机,因为还不够高,她就站着踩踏板。“那时候我淘气,把爸爸蓝色的被套做成裤子,白色的床单做成衣服,还用蓝色布的边角料做了一条花边嵌在衣服领子上。后来爸爸找不到被套、床单,知道是我把它们给改造了,还把我狠狠骂了一顿。”说起童年的过往,廖海珍爽朗地笑起来。我既为这份童趣感染,也不禁对她的心灵手巧开始感到深深佩服。
“大概13岁的时候,我又就地取材,用蓝色的布给我妈妈做了一件旗袍,还搭配上了黄色的绣花,在当时衣服颜色几乎都是黑蓝灰的情况下,我妈妈穿上这条旗袍回头率那是相当高。要不是快转业了,她说还真不敢穿出去呢。”说到这,我们又是一同心照不宣地笑起来。
后来父母转业后,廖海珍一家就来到了顺德,他们还在有“广东四大名园”之誉的清晖园居住过。也许是继续受到这份灵秀的滋养,高中时的廖海珍更是成了一个创作手工、缝制衣服的能手,书包、头花、各种小饰品都难不倒她。当时她的高中老师梳着两条大辫子,廖海珍帮她做了两朵头花,坠在辫子上,煞是好看。后来学校又排演京剧《花木兰》,所有的戏服也都是廖海珍带领设计、制作的,大家都羡慕她有一双巧手。
戎装历程,
凭爱好获得丰厚回报
高中毕业后,廖海珍继承父业参了军,在部队里一呆就是13年,还曾荣立三等功。当兵期间,她主要在外事科负责出入境管理工作,在这里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日本姑娘办理入境手续,但是英语水平有限,填写文书时遇到一些障碍,她只好用不太流畅的中文向廖海珍请教。廖海珍在帮助她填写信息时,发现她的文件里有一份西装的设计图,她好奇地询问这位姑娘,得知她是一位服装设计师,这份设计图也是为一个订制西装的日本老板手绘的图样。
于是向来对设计事宜缺乏“抵抗力”的廖海珍在征得对方同意后,借来了图样仔细进行了研究,然后给这位姑娘提出了一条意见:虽然西装强调笔挺的效果,但是也要注重穿着的舒适,有些部位最好重新设计,使之更符合人体的结构线条。姑娘听后不禁对她刮目相看,最后也采纳了她的建议,制作出的西装令那位老板十分满意。为此姑娘特地给了廖海珍1万元人民币作为酬谢,要知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因为这1万块钱,廖海珍还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辩。她说转业后,希望能按照自己的爱好择业,做一份和设计有关的工作,甚至不排斥当一名自由职业者。这一次仅仅给一份设计图样提出了一点意见,就获得了1万元的报酬,这样的收入已远远超过普通工作的待遇水平,何乐不为呢?而父亲认为,这一事件纯属偶然,并不一定可以持续,在当时毕竟做设计也属于一个相对边缘的工作,自由职业更是新生事物,不被人看好。一个女孩子还是应该找个稳稳定定的工作,把设计当作爱好就好。
后来廖海珍还是听从了父亲的意见,转业到了顺德市环保局,自1998年开始,在这里,她一干就是17年。人生不能假设,我们无法猜测如果当初走上设计之路,今日是否会诞生一个著名设计师廖海珍,但我们看到绝对是干一行爱一行。在环保领域施展才华的廖海珍,不仅把本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对于爱好也从未荒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灵气和精明强干、锲而不舍,廖海珍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她成为“活图书”,登上台湾岛;她认真做公益,用心拍话剧,每一个足迹都令人赞叹,也都值得我们一一道来。
环保生涯,
以独创令人刮目相看
在1989~1999年,廖海珍曾经担任过10年顺德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一职,在此期间她做了很多可圈可点的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带领志愿者们坚持5年回收年花、年桔和月饼盒。她和很多有志之士一起把其中可以利用的“资源”重新变卖转为财富,用这些钱资助慈善机构和福利院。为了带动更多人厉行节约、热心公益,廖海珍还将这5年来回收工作为顺德市节省的资金总额进行了统计,并把开展过程和心得体会写成了一份内参,递交到了时任顺德市市长周天明手中,获得了周市长的高度赞扬。
后来由于感到确实分身乏术,廖海珍主动请求辞去了这一职务,在交接大会上,廖海珍利用一直积攒的照片,把自己过往所做的工作做成了一个视频,自己编辑,自己配乐,自己润色。当音乐缓缓响起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只见屏幕上镜头一帧帧翻过,往昔的岁月也如流水一般轻轻滑过,看似不留痕迹,实则已在内心牢固镌刻。播放完毕,全场掌声雷动,反复回放三遍,大家还在深深回味。
而对于自己本职的环保宣教工作,廖海珍更是致力于不走寻常路,凭文艺之心,以创新之势,行环保之实。2012年,廖海珍自己联系创作团队和演出团体,参与剧本编写、修改,带领小演员表演、排练,亲自动手完成了部分演出服装设计和道具制作,历时几个月,最终将一部名为《垃圾总动员》的环保儿童剧推上话剧舞台。首演那天,我有幸作为嘉宾被邀请到现场观赏。只见现代化的顺德大剧院内座无虚席,随着剧情的推进,台上小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一阵阵的喝彩,特别是演出过程中安排的互动环节,让台下的小观众们个个情绪高涨,纷纷踊跃答题,整个场面轻松欢畅,沸腾热烈,有如节日。
演出的成功也极大地鼓舞了廖海珍,她一发不可收拾,于2013年和2014年继续推出了系列三部曲的后两部《厨神总动员》和《星球密码》,自2014年开始,电视台也在陆续将这三部曲拍摄成为普法宣传片。
闲暇时光,
让美丽尽情生根发芽
上述事例也仅是廖海珍完成的日常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你觉得她已经足够忙碌,应该无暇再顾及其他的话,那你就又错了。廖海珍在“业余”时间的生活一点都不比工作清闲。她担任了3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客座教师,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去这些学校宣讲环保课程。比如每星期一次去仰正西山学校跟孩子们互动;时不时担任顺峰中学的“环保活图书”;在顺峰公园门前,给上千人上环保“大课”等等。
她还兼任国学堂的授课老师,经常抽空给学员免费解答环保问题和辅导他们做手工,大家都对这位廖老师十分钦佩。她的善举也受到了台湾慈济机构的关注,2013年7月专门邀请她赴台湾进行交流。在台湾度过的那10天时光里,廖海珍就在慈济机构资助的学校,和学生们同吃同住,简衣素食。她还与当地的环保回收机构的义工们一起工作,自己用回收的利是封做成了一个灯笼,变废为宝地践行环保受到了一致好评。
而在看起来似乎更加有限的剩余时间内,廖海珍对于自己最钟爱的缝纫事业也从未曾荒废。她会穿行周边的大街小巷,走访各类民间艺人,向他们请教技法;也会游历广州、上海、杭州这些纺织品发达的城市找寻自己心仪的布料、配件。
在她的众多优秀作品中,必须隆重介绍的是她为顺峰中学的校长亲手缝制的一件旗袍。这件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衣服,主料别出心裁地使用了牛仔布,装饰则是一簇从前胸一直延伸到背后腰际的兰花。从盘扣到领口,从设计到制作,这件旗袍足足令廖海珍花费了半年时间,光是兰花刺绣,就整整用了360万针。整件衣服于细微之处见真章,一针一线无不精巧、无不费工。其上的兰花使用了渐变色,采取了广绣技法,既顺应了顺峰中学的校徽图案,也代表着一种高洁清雅。那位校长穿着它主持毕业典礼时,很多人都说眼前为之一亮。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也无法想象廖海珍的手工之精湛,创意之独特。冬天见她的时候她穿着一件黑色的羊绒大衣,她说这是我自己做的,令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立体剪裁,简约廓形,明线装饰,这完全是国际大牌时装的风范嘛;到了夏天又见她,想不到一件明黄色的针织上衣小衫竟也能暗藏机巧——衣服的前身被剪掉后换成了雪纺面料,又在领子上加了一天米白色的丝巾,她说这是为了提亮肤色,关键是改造之后雪纺上的绣花竟能和背面针织部分的织花浑然一体。
可以说每次与她相约,所见,所闻,都在刷新着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叹为观止。
“那你以后真是闲下来可以去做高级定制了!”
“是啊,可以,我也有这个想法呢!”
这就是廖海珍,率真、直接,她的技艺和她的为人早已令她可以剥离掉那些无谓的客套,坦荡地做自己。
自然的花朵会因季节由盛转衰,人生的芳华却可以因心态常开不败。爱上一种生活,乐在其中,美不胜收,一辈子,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