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民间玉雕文化研究
2015-05-30王丽宏
摘 要:新疆自古盛产美玉,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也孕育出了新疆维吾尔族人们的精湛玉雕技艺,本文追溯了新疆和田玉及玉雕历史的发展脉络,并分析了新疆维吾尔族人们玉雕技艺的种类及特点,并提出了维吾尔族民间玉雕技艺在传承方面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關键词:和田玉;玉雕;维吾尔族
雕刻艺术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广泛应用木、竹、石、砖、玉、骨、角等自然材料的天然形状和色泽,凭借艺人独具地对材料的感知、辨识能力以及灵活巧妙的想象力,对这些材料的天然特点进行加工,并将本民族的生死观念、丧葬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审美意识等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内容赋予雕刻作品,从而源源不断产生各种形神兼备、内容丰富的雕刻作品的艺术形式。维吾尔民族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他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用各种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表达出来,天山南北富饶的绿洲、雄伟的山脉、奔腾的河流、丰富的资源更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创作提供了天时、地利之优势。这里盛产丰富的玉石资源,为这个民族雕刻生活、雕刻时光提供了一种美丽而恒久的介质,也衍生出了这个民族独有的玉雕工艺。
1 维吾尔族玉雕材质——和田玉
材质的重要性对于雕刻这门艺术来说不言而喻,它影响着雕刻匠人手工技艺和构思设计的发挥程度,也决定了一件雕刻作品的文化意义和商业价值。
玉,即美丽的石头,由于玉石质地坚密、色泽纯净,自古以来,玉石就被中华民族的先民赋予了高尚的文化内涵,玉具有人中君子所追求的“仁”、“义”、“智”、“勇”、“洁”的高贵品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莫不把玉视为天地之精华,石中之珍宝。中国盛产玉石,最负盛名的有四大名玉:即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和辽宁岫岩玉。自古以来,人们赏玉、识玉、藏玉时,讲究玉的质地之美和颜色之美并重。和田玉的润度、密度、硬度和色彩的变化度都是玉中之上品,是其他名玉不可替代的。至少从殷商时开始,“玉”的概念专指新疆和田玉,王室所用的最高档的玉器都要用和田玉制成,和田玉在清代以前只有王室、将相有资格把玩、收藏,民间百姓则连一睹和田玉石芳容的机会都没有。
和田玉又叫闪石玉,主要呈晶质集合体,纤维状集合体。和田玉分为籽玉、山料和山流水等,其中又以“白如凝脂、黄如蒸栗、红如鸡冠、紫如胭脂、墨如点漆”的和田籽玉为上品。在古代和田玉被称作“塞山之玉”、“昆山之玉”、“钟山之玉”、“禺氏玉”或“回部玉”,维吾尔族称作“哈什”。也许是由于和田玉主要产自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地区的缘故吧。“昆仑山产区是中国和田玉主要的产地,可以分为三个矿区,第一个是若羌一且末矿区,这个地区主产白玉、青玉和青白玉,主要分布在末县境内。第二个是和田一于田矿区,此处也是主产白玉、青玉和青白玉,而且质量一般都比较高。第三个就是莎车——塔什库尔干矿区,这个地区是主要产青玉的,不过也有少量的白玉”。[1]
“自古美玉出和田”,位于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区玉文化起源较早,距今6000~4000年前的新疆罗布淖尔先民已经采用和阗玉磨制无孔石斧。史书当中对和田产美玉的记载也有很多。《隋书》曰:“于阗国,出美玉。”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产玉之处亦多矣,独以于阗(今和田)为贵”。[2]
和田地区的美玉也作为友好使者使西域与中原、西域与中亚地区的交流早在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开始。和田玉通向东方的道路,在6000年前就具雏形了,古时“玉石之路的起点就在和田。至公元前138年时,张骞奉使出西域,在其返回长安时,将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的美玉带回中原,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此开通,当时,还在敦煌以西一带设置了两座关隘。由于西域的和田玉源源不断地通过一座关隘运入内地,因此这座关隘取名为“玉门关”。
4000多年前,这条贸易古道又向西推进,经喀布尔、伊斯法革、巴格达,最后到达地中海。[3]据《乌兹别克史》记载,公元前2000年,那里就有新疆玉出现;在巴基斯坦塔克西拉地区,也发现了公元前1世纪由新疆运去的和田玉。
2 绿洲上的玉雕历史
玉雕,即以玉作为基本材质,在玉雕师傅的精心构思下,通过切、琢、磨等工艺方式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文化理念附之于上,从而雕刻出各种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玉石作品。玉雕工艺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七、八年前的新时期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开始对玉器进行简单地雕琢和修饰,这时的玉制品大多为玉斧、玉铲等实用的生产工具,在考古资料中也发现了诸如玉玦、玉环、玉珠、玉管、玉璜等玉器装饰品,但是真正的玉雕工艺是从商代开始的。
生活在昆仑山绿洲中的维吾尔族自古就有采玉、贩玉的传统,但是维吾尔族没有玉石崇拜的文化传统,因而从事玉石雕刻和加工的人不多,古籍中所载和田贡玉,多为玉石、玉璞,主要是提供玉雕原料。
新疆维吾尔族什么时候开始从事玉雕手工艺创作,史书并无详尽记载。尼雅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上常见西域各国王族和官吏之间互以琅玕(似珠玉的美石)致问,可见汉晋时代和田尚无玉器雕刻成品。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域一方面不断将和田玉输往中原地区,同时中原地区的玉雕技术也开始植入喀什、和田等地。《宋史》卷458,列传第249记载,公元981~984年出使回鹘高昌国的中央王朝使者王延德对高昌夏都北庭(今吉木萨尔)有“善冶金银铜铁为器及攻玉”的记载。可见,宋时,新疆已出现了专门从事玉雕工艺的匠人。元朝时,朝廷专门请新疆玉匠大师制作“九龙”帽顶,说明在新疆,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玉工在为皇家雕玉,而且技艺不凡。唐朝时,和田开始进贡玉雕成品,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唐德宗继位后曾派使者到于阗国求玉,得到了较多的玉圭、玉枕、玉带、玉佩等玉器制品。由上推知和田的玉雕业可能在唐代得到发展。明代和田玉雕有了进一步发展。清代时,维吾尔工匠的玉雕技艺更加出众,喀什、莎车、和田等地的维吾尔族玉雕工匠“尤多技艺”、“攻玉镂雕,色色精巧”。民国期间,随着玉雕业成本的提高和技术的革新,维吾尔匠人的手艺受到冲击,大多只做一些小件玉雕制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玉雕市场的衰败,本来就没有玉文化崇拜的维吾尔族玉雕匠人渐渐退出了这一行业,维吾尔族玉雕业转入衰败。
近些年,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新疆和田地区成立了新疆和田玉文化艺术研究院暨新疆和田玉博物馆,并将维吾尔族传统玉雕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该项目于2007年5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项目,维吾尔族传统玉雕技艺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3 玉不琢不成器——维吾尔族玉雕技艺
维吾尔族传统玉雕技艺受伊斯兰文化、汉族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多重影响,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玉雕作品一般没有人物、神佛和动物的造型,玉雕纹饰多以各种植物花卉图案、几何纹饰图案为主。而器物则以造型别致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为主。
维吾尔族的玉雕作品制作方法主要有琢、磨、雕、刻、镂等几种,早期以磨合琢为主,以后则以刻、凿为主。和田玉雕制需要的基本设备是木制的机床,这个机床是高、长各一米多,宽大概八、九十厘米的木制框架,架子花的中部有一个固定的木制滑轮,滑轮上安装皮条,皮条下边有两幅脚踏板相接,工作时将装有木联杆的铁皮圆盘或筒状铁皮钻头插入滑轮。磨玉时,玉匠用双脚蹬动脚踏板,扯动皮条转动,带动滑轮上的铁皮圆盘一起旋转,铁皮刀具下还要放一个木盒,里面盛着水和昆仑山中所出的一种被维吾尔人称作“库木塔西”的沙石。工作时,工匠一手把玉料对着道具,另一只手则不停地往玉石上浇砂浆,从而剖开玉料,磨制玉石,直到玉件表面磨制平整、光滑、细腻。正如《天工开物》中说:“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所说的“石”,大概就是这种硬度稍高于玉料的磨砂料吧。
在雕刻技法上,维吾尔族玉雕也有阴刻线、浅浮雕、深浮雕等技法,他们会根据玉料的形状和材质,设计、构思玉雕作品。创意是玉雕的灵魂,工取胜不如艺取胜,艺取胜不如意取胜,匠人们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知雕刻在作品上,形成了维吾尔族玉雕特有的异域风格特点。
另外,随着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诱导,和田玉石价格飙升,维吾尔族对玉的认可度有所提升,但大多维吾尔族人们还是更喜欢带有富贵气质的黄金饰品,所以玉雕的首饰和器皿往往要结合镶金工艺和嵌金工艺,这种工艺是在薄胎玉器上阴刻线,轧金、银丝,這种技艺难度非常高,稍有不慎就会使玉料受损。但是这种玉雕作品深受民众喜爱,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
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一般都是师傅带徒弟,父亲带儿子的方式来传承,维吾尔族玉雕也不例外。在这个市场经济导向资源分配的时代,希望政府加大对维吾尔族玉雕匠人的培养力度,给予他们更多的生活与技艺上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使这门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 淘翠网翡翠学院之和田玉篇[Z].
[2] 李经纬.本草纲目校注(上册)[M].辽海出版社,2001.
[3] 武星斗.我们的家园.新疆[M].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4] 宋应星(明).天工开物[M].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
作者简介:王丽宏(1982—),女,宁夏灵武人,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及回族伊斯兰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