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趣性导入资源的开发
2015-05-30万钧
万钧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倡导:“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经历去学习,也不能单纯依赖家长或教师的权威迫使孩子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挖掘学生兴趣的源泉,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情趣性导入资源,并且努力思考和理解教学内容的接合点和线索,抓住学生思想的交接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能使学生对展现在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关 键 词】 数学教学;兴趣;导入
如何创设情趣性导入资源,首先要能够正确理解何为“情趣”。现代汉语词典对“情趣”的释义是“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若是将“情”与“趣”分开理解,则“情”指教学中的情感。情感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基础,若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尊重、信任教师的积极情感,还可以拉近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距离,降低理解学习材料的难度。因为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这句话并稍作修改:没有情感,教育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生产出知识的容器。“趣”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它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古往今来的教育家、成功人士谈到教育,哪一个不是把兴趣放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位置。但是,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往往会分不清是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热爱脑力劳动的兴趣,还是那种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因此,情趣性导入不是肤浅地追求游戏化的浅层次的逗趣,更要追求深层次的“理性之趣”。那么,如何进行“情趣”性导入资源的开发研究,我想就情趣性导入资源的来源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情趣性导入资源的开发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首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其次,从数学文化史中选择;再次,根据教学内容自编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第四,则是生成于师生间、生生间思维的亮点和对话的碰撞中。
一、从生活中寻找导入资源
数学来源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是人类生活与智慧的结晶,学生的生活是数学教与学的源泉,数学生活化是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与学的理论依据和主要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以形象思维为主,易于他们理解掌握的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知识,即使到了高年级,抽象思维发展了,仍然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因此,从生活中寻找情趣性导入资源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可以利用生活中学生常玩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导入。但要注意的是,仅仅做完这个游戏就引入新课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学生在这个游戏当中关注的是什么?我认为孩子更在意的是谁能赢,那么我们完全不必揭示这个游戏的秘密,甚至可以大胆推翻学生对这个游戏原来就有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带着“出哪种赢的机会多”这样的疑问进入新课。
二、从数学文化中挖掘导入资源
将数学文化的知识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数学的美,如被称为“神圣比例”的黄金分割等等。对数学文化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但是,从数学文化史中寻找导入资源一定要联系学生的起点,并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避免出现教师讲的精彩,学生却茫然不能理解或不感兴趣的尴尬。
数学文化不仅可以给出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给出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材中那些已经被标本化了的数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文化可以引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历史上许多著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都十分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根据教学内容自编导入资源
孩子都是乐于听故事的,因此,故事在教学中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它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怎样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怎样让他们愉快地开始一节课的学习呢?我们可以整理教材中的小故事,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编故事。这些小故事不仅有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还能够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润滑剂。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让孩子喜欢你了,自然会乐意学习你所教的学科。
如在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这一课时,我就自编了数字王国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数字王国里每天都有战争,大数总是喜欢欺负小数。善良的小天使知道了这个消息,就赶紧派了大嘴巴先生管理那些数字。这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大嘴巴先生是怎么管理数字王国里的数字的吗?”顺势导入新课。犹记得教学这节课时,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自己总结出了大嘴巴要对着大数。我当时有点惊讶,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如果大数再欺负小数,就把它吃掉。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正义感,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无意中也对学生渗透了不能欺负弱小的思想。
四、从课堂中发现生成的导入资源
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才能实现其价值。要想有效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必须要了解学生。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做到对课堂的充分预设和对课堂随机生成的灵活把控。因此,对情趣性导入资源的开发也可以通过充分的预设与生成,在课堂导入中敏锐的抓住“创新点”,把握“成功点”,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
如潘晓明老师在教学《谁围的面积大》这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两根铁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我带来两根铁丝来干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有两根铁丝,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24厘米,用这两根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哪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
此时,学生均饶有兴趣,纷纷举手。潘老师随机抽一个学生回答,所有的学生都想当然地认为长的那根铁丝围的面积大。潘老师看了看学生,不动声色地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同时学生的想法写在了黑板上“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大”,然后顺藤摸瓜:“刚才这个观点大家都同意了,下次我们遇见类似的问题,就可以直接用这个结论来说明了,是吗?”学生都点头称是。此时,潘老师话锋一转:“既然都同意了,我问一个问题,这个结论你们验证过了吗?”学生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这时潘老师又说道:“数学是最讲道理的,如果我们验证过了,符合我们的想法,以后我们就可以拿来用了,是吧?”“那么,怎么来验证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尝试举例验证,每位学生都认真而投入地思考着……
潘老师把学生出现的错误认识当成宝贵的学习资源及时切入,以学生理解的方式引领学生。学生们都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因此,老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成功地引发了学生验证自己猜想的愿望,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倡导:“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经历去学习,也不能单纯依赖家长或教师的权威迫使孩子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挖掘学生兴趣的源泉,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情趣性导入资源,并且努力思考和理解教学内容的接合点和线索,抓住学生思想的交接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能使学生对展现在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参考文献】
[1] 许英,梁启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2] 刘影,程晓亮. 数学教学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何小亚.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