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5-05-30冯勇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数学

冯勇

一、案例背景

《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出新知”。新课改精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只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我们的研究主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主题的确立来源于对朋太琴老师一堂青年教师赛课后的思考。

二、案例实施过程

(一)教学实践,引发问题

朋太琴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教学方法,都表现不错。她为这堂研修课做了精心的准备。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设计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以“对称现象”为主线,充分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总结等活动。利用“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一结合点,组织学生开展解决问题的探讨研究,达成三维目标教学,落实“四段六步”双主共学,让课堂走向卓越。

就这堂课朋老师进行了2次试教,在两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对称现象”掌握得很好,但整堂课的教学气氛过于活跃,老师期待的高潮此起彼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缕缕有很多的思维碰撞。虽然第二次试教比第一次试教效果较好,但在两次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很高,但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得很辛苦。

(二)观察分析,集体反思

为什么这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教师教得很辛苦?带着这一疑问我们开展了多次集体研讨,讨论过程中本年级组老师和上课老师各抒己见。开始时有的老师认为这并不是教学设计上的问题,而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问题;有的老师则发现,这堂课上所出现的问题正是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碰到过的困扰。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备课组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讨论,甚至教师对一个问题的提法,对小组讨论的说明,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随着讨论的深入,问题开始集中、开始显现:

1.教学主线设计不够明确,教师对课堂教学没有整体把握,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比较拘束,放不开。

2.教学中教师扶得多,放得少,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

3.练习设计没有挑战性,无法激起学生持久的兴趣。

4.没有体现分层教学,缺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造成关注学生的面不够广。

5. 对小组活动要求讲解不到位,给出时间较仓促,合作学习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生思维不够不活跃。

随着讨论的深入,老师们的反思已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堂课上,而是针对自己以往所有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家总结了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或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虽然能兼顾到学生兴趣,但教师考虑较多的还是如何去教,如何推进教学进程,却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和实际能力出发,设计他们所需要的、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三)制定策略,组织实践

该如何来完成课堂角色的真正转换?带着这个困惑,我们备课组再一次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一切的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材、活动设计、技术应用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围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原则,进行再次备课。

大致环节:1、开始的“玩”对称。

2、谈话激趣初步的“识”对称、体悟特征。

3、引导学生“做”对称、深化体。

4、最后的“赏”对称、提升认识。

四个环节可谓步步紧扣,悬念叠起。

实录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一开始满怀期待来上课,但一走进会场,却有点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心里有一点小小的担心,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

(学生纷纷猜测老师的担心是什么)

师:我担心你们会不会玩!(还有这等事!有的学生傻愣着,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随即拿出一张纸,问学生)你会玩什么?

生1:我会折飞机。

师:第一次听说女生也会折飞机,很好!

生2:我會折青蛙,再和同学们一起玩。

师:你真调皮可爱。

生3:我会剪开一小块,折成一个心形,许个愿望。

师:你很有诗意。

生4:我会折一个窗花。

师:真不错!(接着,老师进行了示范,先把纸对折,再从折痕的地方任意撕下一块,哗哗哗,一会儿就撕出了一棵漂亮的松树,老师利落的撕纸表演让学生看得目瞪口呆。老师趁机问学生)想玩吗?

生:(跃跃欲试)想!

师:不急,谁都有机会,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张白纸,大家不妨来玩一玩!

(学生开始了折纸活动,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轴对称图形》)

解读 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新课导入,老师抓住学生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欲擒故纵,先给学生一个不会玩的“界定”,再撕纸出示轴对称图形,从直观上来引发学生的美感,继而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玩中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产生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课堂教学随之直奔学习主题。

实录2:

师:刚才的一折、一撕,还真创造出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说实话,数学呀,有时就这么简单!如果老师没有记错的话,大家对轴对称图形并不陌生,在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中,应该也有一些轴对称图形。

(出示下面的习题: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让学生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师:练习之前,我要给你们一个忠告:有时候,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上去像轴对称图形的也许不是,看上去不像的偏偏却是。

(教师让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手中的学具,6人小组合作,一起折折,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引起了争论)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

师:(特意走过去,跟她握着手)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

(在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实践后,第一个女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退让使我们更接近真理!

(在接下去的环节中,为了引导学生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都说实践出真知,数学讲究的是“深究”。就这五个图形,难道你们就不想深入研究、说点什么?这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智慧的语言一下子扣紧了学生的心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盯着上面的五个图形,继续找呀,辩呀,老师精彩的旁白无疑是学生思维的推进器)

解读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仅在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快乐,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中蕴藏着和谐的美。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些环节中,朋老师运用智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灵动的评价。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不断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我们感到现代电教媒体演示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层面的东西,更带给学生真实的视觉享受,同时唤起孩子记忆中的储存,使赏心悦目和心旷神怡相通。课堂上,老师从生命的视角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探索真理、探索数学精神的欲望,使學生的生命成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统一体。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由表象生发意象,最终心移神随,驰骋着自由的想象,去捕捉那微妙的数学之美。

感受:

听完朋老师这堂课,我有以下三点感受。

首先,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文关怀的无处不在。课堂上,师生之间那种亲切融洽的民主氛围,一次次抑扬简短的心灵对话,一个个与学生心灵交汇的眼神、动作,无不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教学中,活跃的是孩子,朋老师为孩子搭建了一个个表现自我的舞台,动手折折、剪剪、拼拼,小组说说、议议,让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审美想象,去感悟数学的自然美。

其次,朋老师完成了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在课的最后,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和老师激情澎湃的诗朗诵,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图,让每个听课的老师都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语文课上相关内容的认识,看到了梦幻般的“轴对称图形”,而且用数学的眼睛重新解读了《桂林山水》,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

最后,朋老师注重数学教学中文化的渗透,练习设计中有这样两个题目:一是出示中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的国旗图案以及一些平时见到的交通标志,让学生判断一下平时熟悉的各种国旗图案是否是轴对称?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有哪些是轴对称?二是最后的想象题,老师给出一半图形,请学生猜另一半是什么?可能是什么图案?如奔驰汽车的标志、中国联通标志、奥运五环图案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图形的对称美、整齐美尽显其中,而且使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社会文化,有效沟通了课堂与生活。

同时通过本次赛课,我们确立校本研修的主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四段六步”双主共学,让课堂走向卓越。在调整后的教学设计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发展个性。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运用改进后的教案和课件,老师再次进行了教学实践,在第三次的赛课现场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的改进,取得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反思

针对这一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再次进行了课堂记实,学生发言覆盖率达9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培养了学生思维和合作能力。从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看到愉快成功的合作学习;看到学生在这堂课上的发展;更看到每个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在这堂课上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例如:在尝试练习中,老师发现学生有错例,她勇于直面非预设的生成,让做错的学生和做对的学生同时上黑板辩论,由学生自己在探讨过程中发现错误,并自主改正错误。这一精彩生成可以看出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才能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服务,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当一名教师真正完成了角色的转换,才能将课堂还给学生。

猜你喜欢

轴对称图形数学
说说轴对称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分图形
找图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