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之外的风景
2015-05-30胡启明
胡启明
30年前,我拥有的第一支单反相机的交换镜头就是35mm的,不过其最大相对孔径只有f/2.8——这是我唯一的选择,因为它便宜。那时候35mm f/1.4规格的镜头也有,对我来说都是天价。有了这种小广角镜头后,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这个镜头的题材以及由此形成的拍摄习惯。
锋利的最大光圈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面,我得杂志编辑的信任,连续试用了数种数码时代的35mm交换镜头,还都是f/1.4的规格,而最近的一次就是这款佳能EF 35mmf/1.4LⅡUSM的镜头。
佳能早有35mm f/1.4镜头,但那是胶片时代延续过来的产品,伴随着数码单反相机影像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早先的EF 35mm f/1.4L USM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全开光圈的影像品质已经难以令人满意。但是这一次,就是这款EF 35mm f/1.4LⅡUSM则确实让我感受到摄影镜头新技术、新设计带来的全新影像品质。
EF 35mm f/1.4LⅡUSM镜头拉长了镜身的长度,当然也增大了镜头的体积以及重最,可能源于新镜头中大量“昂贵”光学材料的应用,带来更高的影像品质,而且手感十分扎实。新一代的35mm肌4规格镜头都采用了多镜片、长镜身的远光心设计,以利于光线能够平直地射入影像传感器,由此改善画面边缘的成像质量。文中两幅样片均采用最大光圈拍摄,即便全开光圈,EF35mm f/1.4LⅡUSM镜头也能锐利的成像,这是与以往镜头需要收缩两挡光圈保证像质最大的不同。
从萤石到BR
从1969年人工结晶萤石技术获得成功后,佳能又开始寻找能实现更高像质的光学材料,从1978年的UD(低色散)镜片、1993年的超级UD镜片,再到2001年的DO(多层衍射光学元件)镜片。不论技术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对摄影人来说,是切实的体现在作品中的不断提升的锐利影像。
佳能通过对镜头光学材质的重新分析而研发出独特的镜片材质,此镜片材质就是上述所说的BR。此镜片的特性是可显著折射蓝光(短波长光谱),针对这一难以聚合焦点的波长作出改善,这也是为什么此镜头在高反差物体减少色差表现方面有极强控制力的原因,当然这也是标题叫“蓝之外的风景”的原因。
总结
据消息称,EF 35mm f/1.4LⅡUSM镜头最终定价可能在万元左右,价格低于预期。像质提升如此之大,也确实物有所值,这会成为35mm定焦镜头像质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