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辨治消渴病思想探讨
2015-05-30高曌
高曌
【摘要】李杲不仅系统总结了在其之前医家对消渴病机和辨治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详细论述了消渴本病的症状和并发他证时的不同症状,提出了独到的治疗方药,对今天的临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李杲;消渴;辨治;方药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1-0030-02
李杲, 字明之 , 号东垣老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的代表人物。东垣老人在其传世名著《兰室秘藏》中单列“消渴门”,不仅系统总结了在其之前医家对消渴病机和辨治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详细记载了消渴本病的症状和并发他证的不同症状,提出了独到的治疗方药,对今天的临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细读之后,体会如下。
1消渴本病
“口干舌干,小便数,舌上赤脉”;“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消渴,饮水极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三条是东垣对消渴本证的描述。东垣老人临证经验丰富,对消渴的观察并不局限于前人上中下三消的论述,而是抓住消渴的核心症状:口舌干、小便数和消瘦(其中第一条虽然在症状中没有写到消瘦,但在治则中有提及“生肌肉”,故可推及症状亦有消瘦),同时还记载了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时的症状变化,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药。
“口干舌干,小便数,舌上赤脉”以热盛重,而津伤初现,热盛重故突出症状为“小便数,舌上赤脉”,津伤初现故仅有“口干舌干”。至“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津伤程度明显加重,出现“大便结燥”;此阶段虚象初现,“能食而瘦”是脾虚不能游溢精气,肌肉失荣,“自汗”是气随津失,气虚失摄的表现。到“消渴,饮水极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可以明显的看到津液大亏,“善食而瘦”较“能食而受”的脾虚程度更加严重。
病变程度不同,方药亦不同。“治口干舌干,小便数,舌上赤脉”以“生津液,除干燥,生肌肉”为目的,予以柴胡、炙甘草、生甘草、麻黄根(各三分), 酒当归梢(四分)、酒知母、酒汉防己、羌活(各五分),酒生地黄(七分),升麻(一钱), 杏仁、桃仁(各六个),红花(少许),酒黄连(八分),石膏(六分),酒黄柏(一钱) ,诸药合用,清热祛湿,稍佐活血,以柴胡和升麻轻清宣透,生甘草治口干舌干,酒黄连治舌上赤脉,石膏治小便赤色。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津伤加重,且有脾虚征象,则清热生津力度明显加重,并注意温补脾气。予以升麻(四分),防风、生甘草、汉防己、生地黄(各五分),当归身(六分),柴胡、羌活、炙甘草、酒黄芩、酒知母、黄芩(各一钱),石膏、酒龙胆草、黄柏(各一钱五分),红花(少许),桃仁(五个),杏仁(十个) ,诸药合用清热生津、健脾除湿。
“治消渴,饮水极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津亏严重,治则泄热存阴,大补脾气。予半夏(二分汤洗),熟甘草、白豆蔻仁、人参、兰香、升麻、连翘、桔梗(各五分),生甘草、防风(各一钱),酒知母(一钱五分)、石膏(三钱),较前治疗减去黄芩、黄柏、龙胆草等,加大知母、石膏的用量,药量大而力专,以人参、半夏、熟甘草、白豆蔻仁、兰香补脾醒脾。
2消渴并发症
东垣老人在临证中也观察到消渴的常见并发症如便秘、性功能障碍和胆道梗阻,不仅详细记载了临床表现,而且分别记述了治疗方药。
“前消渴证才愈,止有口干,腹不能努,”消渴伴便秘是临床常见问题,老年人多见。东垣治以生地黄、细辛(各一分),熟地黄(三分)、石膏(四分)、黄柏(酒制)、黄连(酒制)、生甘草、知母(各五分),柴胡(七分),当归身、荆芥穗、桃仁、防风(各一钱),升麻(一钱五分),红花(少许),杏仁(六个),小椒(二个) ,诸药合用养阴清热,稍佐辛散,则其对应病机为热盛伤津,肠道津枯,燥屎内结。
“治消渴,大便闭涩干燥结硬,兼喜温饮,阴头退缩,舌燥口干,眼涩难开,及于黑处见浮云”其中“大便闭涩干燥结硬,兼喜温饮”提示脾阳亏虚,“阴头退缩,眼涩难开,及于黑处见浮云”提示肾阴不足,错综复杂,东垣仍治以养阴清热,但去清泄中焦的黄连,增加质润通便、养阴清热的火麻仁。
“消渴,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食不能下,时有腹胀,或泻黄如糜,名曰餐泄,浑身色黄目睛黄甚,四肢痿弱,前阴如冰,尻臀腰背寒,面生黧色,胁下急痛,善嚏,喜怒,健忘”,现代医学的胆道梗阻、胰腺疾病导致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胆囊疾病均可见上述症状。“食不能下,时有腹胀,或泻黄如糜,名曰餐泄,浑身色黄目睛黄甚,四肢痿弱”,为脾虚湿阻之象,“前阴如冰,尻臀腰背寒”,为水湿泛滥,命门火衰,“面生黧色,胁下急痛”,为瘀血已成,“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为土虚木乘,肝气亢逆,化风上扰。东垣治此证,予以藿香(二分),柴胡、黄连、木香(各三分),白葵花、麦门冬、当归身、兰香(各五分),荜澄茄、生甘草、山栀子、白豆蔻仁、白芷、连翘、姜黄(各一钱),石膏(一钱二分),全蝎(二个去毒),炙甘草、酒知母、升麻、人参(各二钱),桔梗(三钱),杏仁(去皮),酒黄柏(各一钱五分),以健脾利湿为本,佐以清热祛瘀,寒温并用,与治消渴其他六方大不相同。
3临床应用
临床中亦常见症状如东垣所述病患,治以东垣方药,每收良效,列举2例如下。
患者1:2015年3月17日首诊,女性,74岁,有糖尿病史2年,经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可,形体消瘦,自汗不止,舌淡,舌尖红,脉细。治拟东垣老人“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予以“ 升麻、防风、生甘草、炙甘草、生地黄、当归身、柴胡、羌活、酒黄芩、酒知母、石膏、龙胆草、黄柏、红花、桃仁、杏仁”,7剂后自汗明显减少,再服7剂后自汗症状基本缓解。
按语:此方为“生津甘露汤”,又名清凉饮子。患者消渴日久,阴津已亏,虚火上炎,故而舌尖红而脉细,气随阴耗,失于固摄,故自汗不止,舌质淡。予以“生津甘露汤”清热养阴、益气生津。方中生甘草、酒黄芩、酒知母、石膏、龙胆草和黄柏清热,生地黄和当归身和血养阴生津,炙甘草温中补气,升麻、防风、柴胡和羌活等风药升发阳气,杏仁治气,少佐红花和桃仁理血。方中无收涩止汗药物,而是升阳益气,泄热养阴生津,7剂后自汗明显减少,再服7剂后自汗症状基本缓解。
患者2:2015年4月23日首诊,男性,83岁,有糖尿病史10余年,经口服降糖药物空腹血糖在8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在10~12mmol/L,但便秘。自述服用多种通便药物,仍大便燥结成粒,2~3日使用开塞露后方可解出。治拟东垣老人“消渴证才愈,止有口干,腹不能努”,予“生地黄、熟地黄、细辛、石膏、知母、黄柏、黄连、生甘草、柴胡、升麻、当归、荆芥、防风、桃仁、杏仁、红花 ”。7剂后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大便自解,但质稀不成形,考虑为老年患者不耐寒凉质润之品,予石膏和当归量减半后再服7剂,大便1日1行,质软成形。
按语:此方为“清润缓肌汤”。患者消渴日久,血糖控制尚可,但大便秘结。老年人不宜峻下求急,宜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则舟得水而自行。方中生地黄、熟地黄、当归、杏仁、防风养阴润燥,石膏、知母、黄柏、黄连、生甘草清热,细辛、柴胡、升麻、荆芥升发阳气,少佐桃仁和红花行血。方中无大黄、枳实等厚味,清热滋润,大便自解。
4总结
东垣老人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的基础上,认识到“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从而创立了阴火理论,成为其认识疾病的重要基础,故东垣在阴火理论的基础上认识消渴病的同时又“谆谆于脾胃,盖其所独重也”。基于对消渴的症状地细致观察,不以上中下三消为局限,大胆记述所观察的消渴病证及并发症,以升发脾胃、清热养阴、祛湿活血为治疗大纲,补脾胃之虚,消血中伏火,润燥生津,并且根据病情程度不同和并发症不同,处以各不相同的消渴七方,于中医对消渴的辨证论治是极大的丰富,于今日内科临床亦有重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仲平校注.兰室秘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0.
[2]文魁,丁国华整理.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3]纪昀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
[4]张晶,孙丰雷.金元四大家论治消渴病思想浅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9):605-606.
[5]党志博,韩暄.从升阳散火汤看李东垣的治疗特点[J].光明中医,2014,12(9):2512-2513.
(收稿日期:201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