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治疗“三大路线图”

2015-05-30陈曦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放射治疗单抗靶向

陈曦

福建省三明市的患者张某,半年前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家属四处了解各种肿瘤治疗手段,恨不得倾家荡产把肿瘤“一切了之”。考虑到患者年逾73岁,同时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专家为张大爷采用了比较“基本”的治疗措施,即盆腔肿瘤定向放射治疗和腹腔深部热疗,并配合药物治疗,让患者“带瘤生存”。最近张大爷的复查数据显示,半年来各项体征良好,肿瘤细胞无转移,生存质量良好。

好的治疗不一定强求高、精、尖手段,在癌症治疗手段的选择上要从实际出发,提倡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本文对目前主流的靶向治疗、局部治疗、中医治疗等三大肿瘤治疗技术,为读者做相关解读。

靶向治疗:告别“地毯式”轰炸

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性地与致癌位点结合并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又被称为“生物导弹”,尤其对治疗转移性、复发性的中晚期肿瘤患者有重要作用。

传统化疗药物是癌症治疗药物的主力军,但由于其“地毯式”轰炸的副作用明显,不少患者由于不能耐受而降低治疗标准。分子靶向治疗是在对肿瘤分子生物学了解的基础上,以癌变细胞为靶点的治疗,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克服了传统化疗药特异性差、毒副作用大的缺点。以分子靶向治疗为代表的生物治疗,与放/化疗协同作用使肿瘤综合治疗科学性更趋完美,治疗有效率提高20%以上。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有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两类。小分子化合物常用的有伊马替尼、吉非替尼、厄罗替尼、索拉非尼、拉帕替尼和舒尼替尼等。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常见有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等。实施分子靶向治疗时,为了确保治疗的个体化和特异性,要求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基因序列和蛋白质功能信息,确定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分子靶点,选择针对该患者的、特异性最强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分子靶向治疗能提高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淋巴癌、胃癌等常见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延长这些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少数病种靶向药物大大提高了治愈率。但分子靶向治疗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治疗。癌症很难用单一的治疗方法治愈,应提倡“鸡尾酒”疗法,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部位、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合理地把生物治疗与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局部高温、局部冷冻、局部化疗、栓塞疗法相结合,制订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疗效,保持最好的生活质量。

需要强调的是,对晚期患者而言,肿瘤已经属于慢性病,靶向治疗只是增加了疾病控制率,无法根治。不菲的价格和国内医生缺乏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基础是限制分子靶向治疗发展的因素,且分子靶向性药物多为非细胞毒药物,很难作为肿瘤一线治疗药物,因此需要联合用药。

局部治疗:一味求新“不可取”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各种局部治疗新技术因准确性高、损伤小、应用范围广,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可选手段。包括射频电热毁损法、直流电解法、机械切割法、药物注射法、冷冻法、超声波法、质子刀等新技术。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技术目前也较为常见。

放射治疗新的治疗策略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定位更加准确,或者增加了射线的敏感性,从而加强了局部病灶控制率。如采用60钴或直线加速器为放射源的γ刀、X刀,以重离子加速器为放射源的离子刀,以放射性同位素为放射源的肿瘤间质弧瘤腔内近距离放射。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它是目前高精度放射治疗的主流技术。它利用CT图像重建三维的肿瘤结构,通过在不同方向设置一系列不同的照射野,并采用与病灶形状一致的适形挡铅,使得高剂量区的分布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形状一致,降低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同时在基于病人实体的虚拟图像上,通过计算得出剂量分布的真实情况,对照射效果进行适时评价并优化。适合脑肿瘤、喉癌、上颌窦癌、口腔癌、肺癌、纵隔肿瘤、肝肿瘤、前列腺癌等治疗。

介入治疗 与静脉全身化疗相比,介入治疗可以起到局部化疗或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到十几倍的作用,并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减少了药物副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器官,已成为肝癌、肺癌、动脉瘤、血管畸形、子宫肌瘤等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但该技术治疗之后病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发烧、肝区疼痛等症状,大多数患者经过5~7天的处理就会明显减轻。

当然,由于收费较贵,各类新技术的疗效被人为夸大,在临床上已出现部分滥用的现象。专家强调,这些新技术只是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或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并不能取代所有治疗。因此,肿瘤治疗首先强调规范化、个体化,而不是一味追求新技术。

中医治疗:不能“以偏概全”

临床常见有的肿瘤患者,因对中医治疗效果心生疑惑而拒绝中医。这是对中医的误解。中医药的优势是防止癌细胞转移和复发,弥补西药的不足。如果将两者结合使用,可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疗效。

目前,中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正在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发展,由单一成分向联合应用进行纵深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某些中药一定程度上的确具有抑癌、控制癌细胞浸润、杀伤癌细胞的独特效果。中医药治疗肿瘤还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诸多方法,一定程度上具有恢复内环境平衡,抑癌、控制癌细胞浸润、杀伤癌细胞的独特效果。国外也有研究证实,中药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从而对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肺癌、胃癌和骨肉瘤等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临床上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病情,开出不同的中药药方。如果治疗得当,肿瘤病人症状会明显减轻,延长生存期。中药对放射线、化学药物都有增敏作用,可提高放/化疗的疗效,减轻毒副作用;还能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血液流变指标,进而改善其不适症状,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针灸往往用于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缓解癌性疼痛。肿瘤患者手术前后使用中医药,能促进患者身体恢复,预防和减少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如术后气血两虚者,用八珍汤加黄芪、大枣、首乌、砂仁等补气养血和胃之品;痰瘀互结者,用二陈汤和桃仁、川红花、当归、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加黄芪、地黄、白芍、天门冬等益气养阴之品,都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肿瘤乃痼恶之疾,绝不是某一两味中药所包揽得了的。专家也强调,应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医药抗癌的优势和弱点,不能以偏概全。同时,中草药虽然药性温和,但临床上使用的许多抗癌中药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脏器伤害或中毒。辨证用药不准、配伍失误、炮制不当、误食误用、药品质量不高,是抗癌中药毒副作用产生的原因。即使毒性不大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果超大剂量或超疗程长期服用亦可造成中毒。

陈 曦 副主任医师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从事肿瘤内科专业20多年,在肿瘤的规范化诊断、化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治疗乳腺癌、妇科恶性肿瘤、肺癌、胃癌、大肠癌等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主编、参编医学著作十余部。

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猜你喜欢

放射治疗单抗靶向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vlimid combined with Rituximab in the treatment of follicular lymphoma: A meta-analysis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MUC1靶向性载紫杉醇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使用抗CD41单抗制备ITP小鼠的研究
咽及喉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