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后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2015-05-30张玉明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年12期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结合当时实际国情,将其初步构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科技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科技思想体系,在其思想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政策确立并得以实施,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奠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科技思想;确立发展

1 概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科技事业面临着国民党遗留下来的一片废墟,科技机构严重残缺,科技人员极端匮乏,现代科学技术几乎一片空白,在如此艰难情境下,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首先面临的是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的问题。虽然在陕甘宁边区中共已经拥有了数百位科学技术人员,但简陋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使正规的科学研究工作根本无法展开,由此在全国胜利来临之际,中共为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研究队伍和机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早在1949年春,中共中央就一面联络和争取科学家,一面委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科协的地下党与旧中国两大综合科学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进行联系,成功争取到科学家和研究机构留为己用。

至上海解放后,同年6月11日和16日,中共对北平研究院沪区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进行军事接管。为将“原有的国家科学研究机构加以整理和改组”,“更广泛的团结中国科学研究人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18条之规定,新中国的全国性科学研究机构——科学院被赋予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行政职能,并最终定名为中国科学院。

9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拟定之共同纲领第43和44条为中国科学院确定建院基本宗旨和方针,即“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奖励科学的发明和发现,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奖励优秀的社会科学著作。”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完成了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第一项重大举措。从此中国科学院以国家最高科学机关、全国科学中心的身份和地位在全国科技界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对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 发展历程

建国以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党将确立了要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社会发展总任务,并且提出要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由此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加强经济建设、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需求。

毛泽东在1953年发出了“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的号召,引导我国各种经济成分积极转型,鼓励各生产单位逐步转变使用简单、落后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现状,努力提高先进机械和大机器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倡导农业规模生产,提高工农业生产产品的科技附加值,破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在国防领域更要加快发展现代化,提高科技投入占比,强化国防意识,增强国防实力,保卫社会主义革命成果,警惕帝国主义的新形势下的变相侵略。将科学技术提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是这一时期毛泽东科技思想的重要发展,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所重视,该思想得到全党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在党中央高层形成了共识,当时的党中央政府高瞻远瞩,认识到社会主义要想强大,要想富裕,必须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必须要依靠科技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同时,党中央政府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掌握了最新的科技手段,才能够有效地巩固国防,才能够在广大的中国构建起强有力的社会经济基础。

而且,苏联作为我们的盟友,是帮助我们改进科技进步的有生力量,但是,我们又必须抓紧时间,攻克难过,加强自身科技发展能力,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56年年初,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决定召开知识分子会议,在会议报告中,清晰地指明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将科学技术与国防、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一一厘清。报告中表明,科学是关系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关系着中国国防、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文化复苏的各方面,在整个过程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够有效巩固国防,才能有效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扩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才能够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需求。

同时,报告中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帝国主义的侵略从未停止,我们的发展速度不能够太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尽可能集中一切力量助推科技发展实现新突破,在不发达的基础上迎头赶上,努力赶超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56年年底,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技术委员会成立,在其领导和组织下,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8年,党中央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地方亦相继成立各级科委,从此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形成,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在国家计划下进入到发展的春天。

3 指导方针地确立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技指导方针的制定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的外交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为了克服在向苏联学习过程中在科学领域出现的的教條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现象,同时为繁荣我国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在1951年为中国京剧发展问题所题“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1953年所确立的历史研究工作“百家争鸣”方针基础之上,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学术和科技发展交相呼应,相映成趣,艺术和科学相互渗透,文科和理科交叉渗透,极大地提高了科技软实力。

“双百方针”的出台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确定了重要的指导方针,是繁荣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

4 科技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

科技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又一重要科技决策。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早在1954年9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客观地面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上搞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是前提,是现状,我们必须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事业,唯有如此,中国人民才能够实现富强民主,中华民族才能够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够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走向新的辉煌。

在1956年党八大通过的党章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以及党必须努力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技术进步的问题被再次提及。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文章中则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三个现代化主张,将科学文化纳入国家现代化。

1960年年初,毛泽东改变其三个现代化的观点,主张将国防现代化加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此后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在中共中央文件中被多次使用,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指出,我国要变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现代化做保证,我们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的建设不是喊口号,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关键在于要有卓越人才。

我们面临一场新战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我们已经夺取了建立新国家的战争,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巩固国防,富强国家,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带来的新生活,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要依靠科学来推动。

我们搞社会革命是为了人民,我们发展科技也是为了人民,我们已经建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现在的问题在于生产力跟不上生产关系,一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破解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和机制性难题,千方百计提高科技竞争力。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周恩来于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重大决策,即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由此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得以确立,这既是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目标所进行的科学的政策定位,同时也成为激励全国科技工作者为之共同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1956年1月-1958年12月[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

[3]冯文彬,高狄,王茂林.中国共产党建设全书:1921-1991第八卷中国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M].太原:山西出版社,1991.1000.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作者简介:

张玉明(1972-),男,吉林德惠人,北华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