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困难只有斗志是不够的
2015-05-30罗玲
罗玲
总是过于放松要求,会失去感受真正成功的机会
女儿平时写作业我都不参与,她该写时就自己去写,有问题随时问我。可老师前几天忘了留写字帖的作业,结果今天把好几课字帖攒在一起,这下可把女儿愁坏了。写了一小部分,就想休息。被我叫停后,绝望地都快哭了。
如果任务真的特别重,孩子年龄也小,那么我会让她中间适当休息,调整一下。但我觉得那天的写字量,对于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还算可以,应该坚持一下的。真正的信心,来自做到了足够的练习,然后有更多次成功完成的经历。如果总是过于放松要求,倒会失去感受真正成功的机会(事后证明,也的确不是多么难完成的任务,实际写的时间没有那么长,比她发愁打怵的时间还要少!这正如她姥姥常说的:眼是懒蛋,手是好汉)。
其实比起练习写字,我更在乎的是:以后当她再遇到类似情况,面对一个看似庞大得无法征服的任务时,她是否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去面对,她是否有勇气、斗志和技巧,来挑战一点自己的极限,让自己略忍受一下枯燥和疲惫,坚持到做完?
其实,克服困难,需要的不仅仅是强烈的动机、斗志,里面的技巧多多。
更加具体地描述任务
我问女儿:一共有几样作业?田字格有多少?每页几行?每行几个字?需要预习的生字有几个?数学几道题?女儿根据以往的经验算了算,发现,实际需要写的时间,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久。
面对困难,我们脑子里仿佛有个放大镜。客观具体地描述一下,可以帮我们把放大了的误导信息还原得真实一些。
把关注重点放在已经完成多少,而不是还有多少
我跟女儿说,你看你已经把要背的和数学题都做完了,就只剩写字了。
人们通常在比较接近终点时,更有斗志。在马拉松赛跑中,这个点被称为“X”点,大约在赛程的70%处。这个现象不只限于马拉松。大脑也有这个特点:在大脑意识到你马上就要实现目标时,它会释放出一剂强有力的化学物质,助我们加速。所以,我在帮她设定目标时,把已经做完的也包括进去,这样,心理上会轻松许多。
另外,我跟女儿说,写完五行,就可以休息一小下,这样写得更快。五行算一个小目标,一个“小终点”,多设定几个小目标,会让孩子感到自己随时都在接近小的胜利点。
回顾过去的成功经历
我还提醒女儿,前些天的数学作业,最初看起来也是这样难,好像得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但最后她完成得很好。而且,她的写字速度已经比以前快多了,写完这些完全没问题。
列出自己的资源,看清自己的能力,回顾过去的成功经历,这些都会让我们确信——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我们的大脑会在意识到自己非常可能取得成功时,释放出加速剂。
把“坏事”往“好”里想
当头脑被困难所占据时,就会有个心理盲点,看不见事情好的一面了。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是中性的,它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在具体情境下对它的解释。
“作业多”这个词,女儿一开始想到的都是消极的:手腕酸、眼睛累、没时间出去玩……我引导她,想想有没有积极面呢?
女儿给出了很多我没想到的答案:写完后可以很得意、写字更熟练更好了、一气写完自己很有成就感、以后作业就能写得更快了、写完了玩得踏实、在课堂上能交出完整的作业很体面、可以把铅笔写得更短……
到这,女儿已经信心十足啦!开写!
完成任务后,跟之前发愁的自己对话
女儿写完后,我让她跟最初面对任务发愁的自己说句话。女儿写到:嘿,亲爱的,我超越了你!这话,其实是给未来的那个她看的。以后再面对看上去难以跨过的困难时,她就不会被吓到。这个“站到对岸的自己”,会产生巨大的召唤力量。
我还请她打两个分,一个是,做之前看起来的享受程度,一个是实际做时的享受程度。正负两极,满分十分。她认真打了,写之前感觉是两分,写完后感觉是七分。这样做,能让她明白,事先的预想,和实际做,感觉上有很大误差。还是姥姥那句话:眼是懒蛋,手是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