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模式日” 聚焦节目发展趋势

2015-05-30唐潇霖

综艺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本土化电视节目

唐潇霖

第21届上海电视节期间,组委会与世熙传媒首次联合主办了“中国模式日”活动,两天共举行了23场论坛,涵盖国际、国内节目模式流行趋势、制作人大师课等议题。

活动邀请到Endemol Shine Group、ITV、DRG、Zodiak、BBCW、All3media等全球名列前茅的十余家大型模式制作与发行机构的创意人员、运营决策者、制作人参加;并获得了戛纳模式论坛的核心合作伙伴C21 Media、The Wit等传媒研究机构的全力支持。

模式引进是否成功 本土化最重要

DRG首席执行官杰瑞米·福克斯表示这是有意思的学习过程,“任何模式到了一个全新的国家都不可能直接照搬,我们的经验是在中国找到靠谱的合作伙伴,并适应中国的明星需求”。

BBCW模式构思总监凯特·菲利普的经验是,“在进行本土化时我们会参考当地的书籍、电视做出相应调整。主持人、明星选择等也会按照当地观众的口味来选择,我们还会邀请不同国家的制片人来英国交流经验,所以购买模式不单单只是一次交易,更是构建了一个国际性的关系网”。制作公司ALL3Media高级副总裁萨布丽娜·德奎特则表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在法国,医疗诊断是禁止上电视的,其公司制作的医疗节目就在法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应当和当地制作人多了解当地的禁忌、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美国A+ENetworks 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区詠卿发现,目前中国版节目的明星很重要。“现在国外大多数真人秀的参与者都是素人,节目效果和收视率也都很好。但依靠广告赚钱的中国电视台这么做就不行,节目只有明星加盟广告商才愿意赞助,这是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最大的区别”。

《奔跑吧兄弟》总制片人俞杭英以《奔跑吧兄弟》为例,认为“中国元素”的加入非常重要,例如“跑男”加入了“老鹰捉小鸡”等令人耳熟能详的游戏元素,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中国梦想秀》相比原版也更加重视故事线和情感元素。“因为这些对中国观众来说有吸引力,所以团队会在节目本土化改造中加强这部分的表现。”

在SMG节目模式研发博士后、高级研发员马忠君看来,目前韩国模式之所以能在中国大行其道,是因为这些节目的本土化暗合了中国人的情感逻辑,家庭里面的事,社会上的事,儿女情长的事。欧美模式可能也会有适合的“中国版本”,只不过我们在本土化改造中,还没有寻找到非常好的表达方式。

搜狐视频制作总监王一提到,因为模式商爱惜“羽毛”,所以很多“模式”在引进中国时,还需要面对如何说服原始模式商首肯的问题。“让他能够允许我们对他的模式进行本地化改造”。在搜狐影视版权总监马可看来,欧美真人秀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放大冲突、放大残酷性。但中国模式本土化、内容本土化上受到韩国影响,相对展示的是更具戏剧性与和谐性,没有太大的逻辑冲突、利益关系。”

“中国模式”任重道远

谈及下一个现象级节目,很多嘉宾认为将会出现在中国。一是中国拥有巨大的观众市场,二是中国模式产业发展速度惊人。

GroupM群邑娱乐亚太区内容总监Steven Murphy从投资角度分析了中国模式的前景。 “我们相信中国模式很快就会走向世界。现在,中国从亚洲国家进口的一些节目已经制作得非常成功了,在此过程中人才得到了很好的培训,拍摄人员、制作人员具有了相应能力。行业积累的经验,具备了把一些原创模式输出到海外的基础。投资一个原创性节目,不仅可以获得来自本地市场的收益,一旦走出国门,还可以从国际市场得到分成。所以在中国,联合投资是很好的方式。”

区詠卿表示,优秀的节目模式应该有合理的起承转合,有清晰的高潮、低潮,以及必要的互动,必要的情节。即便如旅游类相对平淡的题材,都可以研发出有效的模式,让观众有观赏兴趣。黄振宇则认为,好的模式,创意是第一要义,此外还必须具有非常强烈的共鸣点,这个共鸣点不仅仅在你的国家可以通行,在其他国家也可以畅通无阻。

不过,从“海外购买”到“中国模式”仍任重道远。与会专家表示,原创不等于模式,中国的原创节目必须走出去被国外复制,才能称为中国模式。

世熙传媒CEO刘熙晨解释,“模式”是建立在工业化生产基础之上的节目制作方法,中国电视行业目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还未形成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

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介绍,中国同行对于模式版权的引进日趋谨慎,以学习交流为主,真正谈成的模式引进变少了。马尚君对此表示认可,“过去中国电视人去戛纳买模式,完全是买手的感觉,这两年已经慢慢发展成‘定制,找戛纳模式商谈需求。其实,离中国电视市场最近的地方不在国外,上海电视节应该成为中国电视人建立自己模式工厂的开端。”

华策爱奇艺影视公司CEO杜昉提出,“中国电视人不缺创意,但目前市场和平台只认引进模式,这需要从政策层面引导。”

目前,电视行业对节目模式的共识是,中国电视节目“一窝蜂”引进海外版权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现在到了该认真思考如何研发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并输出的关口了。近5年来,我国各地纷纷争购海外模式,几乎用尽了国际电视业花30年研发的所有成功模式。由于研发需要时间,有些海外节目模式盲目引进其实并不适合中国观众,反响平平、收视惨淡的现象并不鲜见。

互联网+模式=?

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视节目带来了无限发展空间,各种媒介的相互叠加与结合日益增强,这既是对电视节目的挑战,也是对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促进。在模式日论坛中,节目模式与新媒体的结合也成为焦点之一。所谓的“互联网+”,对节目模式意味着什么?

Dori Media Group首席执行官Nadav Palti表示,要利用社交媒体、互联网、Facebook等让受众参与进来,通过用户在互联网、游戏等各方面的参与来提升节目活跃度。

搜狐影视版权中心高级总监马可认为,下一步所有视频网站在内容自制上都需要学习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并利用相关技术手段、,此前更多的视频网站制作节目还是从内容角度出发,并未强调自身作为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他同时强调,任何的一个模式都是为了产生好的内容,不能因为这张屏有技术特征,就要在内容中加上技术元素,而是要关注屏后的人群,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DRG首席执行官JeremyFox则认为,未来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电视节目,二者之间的界限都已越来越模糊了。中国在数字化融合方面的探索走得很快。

来自欧洲的电视制作人Espen s.huseby坦言,“在欧洲,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平台是相互扶持的关系,双方并没有谁要吃掉谁的关系。”

制片人田晓骅认为,视频网站想要崛起,目前仍缺少旗帜类型的节目。华策影视副总杜昉分析说,网络与电视台节目的最大区别并不在播出媒介的转变,而是平等、交流、互动、分享等互联网精神的引入,仅靠内容搏出位,没有基于平台衍生的形式创新,网络节目永远只能是电视节目的“复刻版”。

中国正在成为继英国、荷兰、美国、以色列之后的模式产业新星,盲目引进国外模式并非长久之计,还需要将模式引进与本土化改造有效地合二为一。此外,节目模式的创新,并非是要把以往的模式全面颠覆,而是要找到一个新的亮点来打动观众。

随着中国综艺节目市场的成熟,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模式输出海外,诞生世界范围内的“现象级”节目,或许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本土化电视节目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周四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