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散文中的女性观
2015-05-30刘瑾
刘瑾
【摘要】在中國女性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擅长刻画女性形象和女性心理的杰出女作家,她的女性观在她所写的小说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但是在她的散文中,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四十年代,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的诞生,打破女性散文悲伤、哀怨之气,以一种轻松、冷静的笔调畅谈人生。本文以《流言》中的几篇散文为例,来探讨其散文中所表现的女性观,以女性的视角来挖掘其散文价值。
1张爱玲的散文研究状况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她的小说《金锁记》、《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令众多读者深深着迷。同时,作为一名出色的散文家,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等,同样颇具魅力,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近年来,关于张爱玲散文的研究甚多,本文研究的是张爱玲散文中的女性观,系统地分析她的女性观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其女性观作出一定的评价。
2散文中的女性观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在散文创作中渗入了自己独特而又敏感的性别体验。这位天资聪颖、性格孤傲的才女,以其独特的精神体验创立了一个属于女性文学的空间。
2.1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张爱玲对她散文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主要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既为她们苦难的命运而生出深深的怜惜之情,又为她们的不觉悟、不抗争而慨叹、痛苦。在《更衣记》里,张爱玲写中国旧式女性:“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太触目的女人会遭到社会集体的反对,不论男女都在指指点点;胳膊被男子拉了一把便要砍掉,这样的行为被视为美德,张爱玲用冷漠的笔调揭示了这种“美德”的荒唐,在这样的“美德”下女性所遭受的不仅是肉体的摧残,更是心灵的折磨。对于女性自身的弱点,张爱玲有很深刻的体察与感悟,她用一种近乎可以说是残忍的笔调来挖掘女性身上潜藏的劣根性。
2.2依附与反抗并存
张爱玲说:“用丈夫的钱,如果爱他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愿意想自己是吃他的饭,穿他的衣服。那是女人的传统权利,既使女人现在有了职业,还是舍不得放弃的。”(《苏青张爱玲对谈录》)女人即使自己能养活自己,但仍然身体尾随于男人,心灵依附于男人。所以,女性不自觉对男性的依附和潜意识层面深藏的奴性是张爱玲女性观的重要的一面。但是她并不甘心于这样的依附,对于女性理所当然地将自己定位在附属位置,她倍感痛心,深以为憾。张爱玲寄希望于女性自身的改造与解放,女性要反抗,就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而这不仅仅需要社会的解放与经济上的独立,更需要女性心灵的独立。
2.3追求男女平等
在张爱玲的生命中,母亲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的母亲容貌出众,喜欢打扮。爱美的天性使张爱玲十分羡慕她的母亲。简直等不及自己长大,她向母亲宣告:“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童言无忌》)可见张爱玲从小就发现了女性风韵秀雅的特性,她认为女性可以如此的美好。张爱玲在《私语》中说:“领我弟弟的女佣换做‘张干,裹着小脚,伶俐要强,处处占先。领我的‘何干,因为带的是个女孩子,自觉心虚,凡事都让着她。我不能忍耐她的重男轻女的论调,常常和她争起来。”可见张爱玲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从这时候就萌发了。
3女性观形成的原因
3.1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
封建没落的贵族之家,父亲旧派绅士的气派与恶习,母亲新派女性的独立自由,最终使这个家庭走向分裂,父爱与母爱缺失的经历极大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父母离婚后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生病时父亲不管,肉体与心灵遭受着虐待。完全没有温情的家庭再加上张爱玲与生俱来的天赋,使得她对于各种问题能够冷静思考。
张爱玲人生际遇中的人和事对她女性观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首先,是她的父亲。张爱玲的父亲是满清遗少,抽大烟,打吗啡针,娶小老婆。他对张爱玲的才华很是得意,却并不关心女儿,还痛打她,把她关到小房子里声称要关到死。张爱玲最终逃出来了,但她却离不开父亲,还得靠父亲养活,尽管对父亲恨到骨子里。这种与家庭的复杂关系是她形成依附与反抗并存的女性观的重要原因。其次,张爱玲的母亲是一名受西方思想影响追求个人与自由的新女性。从小到大,张爱玲所体验到的母爱稀薄而甚微。虽然如此,母亲对于张爱玲一生文学气质的培养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成年后她的爱情与婚姻也是不幸多于幸福。她有过两次婚姻,这两次婚姻都是以不幸而告终。从小在家庭中的遭遇以及两次坎坷的婚姻经历让她更加意识到女性对男性的依附甚至是奴性。
3.2时代与受教育背景
在人类发展史上,自母系社会解体以后,妇女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她们成为男子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役使的对象。“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女性的觉醒,新文化带来了新思想,提倡妇女解放,大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反抗一切的不平等。然而“五四”以后的数十年中,女性解放运动并没有明显进步,到了张爱玲所生活的40年代,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沦陷区的女性,她们往往深受封建伦理道德根深蒂固的影响,被束缚在旧式传统家庭的锁链中,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张爱玲清晰地看到,她们的生活是痛苦的,她们唯一的目的是嫁人,依附于男子,受了屈辱,但却不反抗,她们是可怜可叹的,但却又自轻自贱,让人痛惜不已。所以张爱玲的女性观形成了,她所描述的都是女性的真实写照,她的女性观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参考文献】
[1]周惠珍. 在神性与奴性的解构中重建女性的光辉[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28-31.
[2]胡永喜. 张爱玲散文的女性视野[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5,(1):24-26.
[3]张爱玲. 流言[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4]张爱玲.苏青张爱玲对谈录[A].张爱玲散文系列(上卷)[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