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实施纪录片创作“双百”计划
2015-05-30陈丹
陈丹
6月17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湖南电视台、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承办的第三届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表彰活动在长沙举行。《百年潮·中国梦》《舌尖上的中国Ⅱ》等11部系列片、《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等5部长片、《“菜刀”老师的公益青春》等7部短片,以及《马背上》1部微片获奖。此外还有26名优秀创作人、5档优秀纪录片栏目、6家优秀播出机构、7家优秀制作机构、3家优秀组织机构获得表彰。
除表彰典礼外,当日还举行了“繁荣中国梦主题创作,推动纪录片健康发展”主题论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进,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许又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等列席会议。田进在论坛上透露,广电总局将组织实施“百人百部中国梦短纪录片”的“双百”计划,借助反映中国人奋斗故事、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现实题材纪录片,丰富和深化中国梦主题宣传。
政策激活市場
“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的政策全盘激活纪录片市场;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上星播出,纪录片平台日趋拓宽;纪录片发展专项基金提高至2000万元,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4年,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推动了国产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和播映,国内纪录片发展成绩斐然。
据统计,2014国产纪录片年产量近6000小时,实现连续3年年均30%的增速。全年首播规模近15000小时,在播纪录片835部,占在播总剧目比例约13%,纪录片播出比重明显提高。在新媒体平台上,2014年度纪录片网媒关注度超30万条,微博提及量5500万条,视频点击量超过14亿;在17家视频网站共播出纪录片约1万部,全网总点击量超过153亿。
《舌尖上的中国II》《互联网时代》《客从何来》《美丽克什克腾》等兼具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优秀作品涌现。其中,《舌尖上的中国Ⅱ》央视首播平均收视率1.7%,最高达2.01%,其综合收益已经超过5亿元,并将纪录片产业链从传统的广告、音像、图书等扩展到电商销售、电影等领域。此外,此次获奖作品大多来自广电总局组织推荐播映的中国梦主题纪录片展播,2014年全国34个上星频道和6个纪录片专业频道展播相关作品40余部3700集次,10余家卫视同时段收视率明显提升。
2014年,国内纪录片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产业化刚刚起步。纪录片类型、题材、模式需更为多元,开放优化跨屏、多屏、移动传播等平台。田进表示,未来广电总局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引导,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生动局面。
据悉,通过“双百”计划,广电总局将用3年时间扶持100名纪录片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创作100部反映普通中国人奋斗故事的纪录片,并通过这一项目发现和培养纪录片人才。
除了“双百”计划,田进还透露了广电总局下一步推动纪录片繁荣发展的设想和措施,包括实施“纪录中国”工程,做好题材规划;有效发挥扶持资金杠杆作用,积极争取有利于纪录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建立纪录片发展基金;在坚持播出权特许经营的前提下,研究推动纪录片制播分离的措施,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新兴媒体参与纪录片生产传播;推动纪录片走出去等。
纪录片创作需“精神钙质”
“纪录片具有很高思想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国际传播价值,应当以‘书写时代、服务人民为使命担当,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国家留影像,为历史作年轮。”田进指出使命担当、境界情怀是“精神钙质”,中国纪录片健康发展必须树立大情怀、追求高境界,在中国纪录片和纪录片人身上要有“五个体现”,即体现价值底色、体现时代风骨、体现百姓情感、体现文化根脉、体现宽广视野。在具体的纪录片创作中,田进认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纪录精品。
2014年,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连续推出三季系列纪录短片《绝对忠诚》,聚焦常年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奉献的人民科学家,挖掘了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案例。“优秀的主旋律纪录片既有社会作用,又有市场能量。“湖南广播电视台常务副总编辑盛伯骥介绍,《绝对忠诚》播出期间,《湖南新闻联播》稳居同时段省级卫视收视第一,同时相关视频在网站点击量超过3000万人次。
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拍摄的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主题的八集文献纪录片《水脉》在央视一套播出时,最高收视使得同时段收视率提升100%,全国观众规模1.2亿次。与此同时,该纪录片国际版权销售情况良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表示,《水脉》的成功得益于其国内视角与国际视野、国家视点和个人视点的融合。“水脉不单纯讲南水北调,而是站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创举这个高度上,从世界各国治水调水的横向视野和纵向历史当中,进行梳理和陈述;另外,片子在表达上也和国际接轨,用个体的故事表现主题,无论是‘工地上的普通一餐,还是‘移民教师的最后一课,都抓住了平凡人和国家间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