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水乡情深深
2015-05-30郑丹妮
郑丹妮
“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甍照隅。”人人都说江南好,江南给人的感觉如同一位安静的曼妙女子,估计是因为江南处处都有水的存在吧。水与镇相融,桥与街相通。正是这弯弯曲曲的河流连接着我与儿时的记忆。
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的忙碌,便把我送到奶奶那边住。那时候的房子都是黑色的。所有的房屋,都是临水而居,面水而居,跨水而居。于是创造了美丽的小水阁,它们都是空架河流之上,宛如建在水中,下部用木柱或石柱打入河床,上架大梁,再构建房屋。远远看去,像漂在水上的小船,又比小船宽敞,微风吹过,河水轻轻流过,仿佛这些小水阁也在缓缓飘摇,便是一幅活着的水墨画了。
每天一大早,我就会屁颠屁颠地跟着奶奶到河边去洗衣服,洗菜,打水。奶奶蹲在青石板上,用棒槌拍打着衣服,而我则蹲在青石板上,看着来来往往的打渔船。过往船只很多,一个浪头打过来,有时鞋子会冲湿,还有时一不小心,锅碗瓢盆还会滑到河里,被水浪冲走。船上的人奶奶大抵都是认识的,所以每次,不仅不用担心锅碗瓢盆会被冲走还可以得到一些鱼啊虾啊的。两岸街邻们隔岸相望,边洗边聊,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家长里短,道着街谈巷议,妇女们总是哈哈大笑,笑声交织着捶打衣服的棒槌声,给那河道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家边的河道同时也是孩童的欢乐天地。我虽然是女孩子,但小时候的玩伴多为男孩子。几家的小孩子凑在一起,在地上找一块又薄又方的小石块,沿着河面削过去,技术好的,小石块便会在水面上连着跳跃好几下,才掉到水里面。我还记得玩伴里的一位大哥哥可以把小石块削到河对岸去呢。不过技术不好的,可就没如此幸运了,那手里的小石块像着了魔似的,直往水下钻。天气热的时候,一些顽皮男孩子,还会在岸边水浅的地方游泳。这我是不敢的,我只敢光脚踩在岸边的青石板上,那青石板的感觉我至今还清楚记得,滑滑的、凉凉的。
那时的河道每年还会有一个固定的节目,每到这天,奶奶便会挽着我的手,早早地在河旁等着。节目开始了,河中间便会出现一条练武船,船上几位年轻的后生持枪刀对打,在铿锵锣鼓的催动下,愈打愈烈;隔河观众不时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长大后我才知道这是南宋传下来的习俗,为的是体现这一带水乡农民的尚武精神。不得不提的还有那乌篷船,坐船时,船桨划过水面,涟漪慢慢地从船底晕开来。船上的灯光与水边人家的灯火交相辉映,我嗅着栀子花的香味,枕着奶奶的肩膀,听着奶奶讲她那个年代的事。如今想来,那时可真是惬意啊!而如今,却怎么也实现不了了。
大些时,父母的工作没有那么忙了,生活也安定了下来,便把我接回去住,走的时候,爸爸问奶奶要不要跟我们一起住,奶奶拒绝了。我想这点我懂奶奶,因为奶奶舍不得家边的那条河,大概是因为那条河里有爷爷与奶奶的美好记忆。因为奶奶与爷爷是因为那条河才结下的缘,爷爷如今已经永别了我们,奶奶守护着那条河,也是想守护着她与爷爷的记忆吧。
如今,因为全省推行五水共治,古老的河道经过系统化治理,慢慢变清了,空气也慢慢变好了。茶余饭后,年轻人会在河边散步,而老人呢则会在河边乘凉下象棋。不知不觉中,河已成为了河边居民的一部分。河里的鱼虾也变得多了,河里的水也能灌溉农田了,收成也增加了。奶奶很高兴,跟我嚷嚷着说用不着多久,就有可以回到我小时候的样子了。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我相信,通过政府与群众的一起努力,嘉兴会变成更加秀美的江南水乡。
(指导教师:李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