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审美人类学视角探讨声乐教学策略

2015-05-30和桂莲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策略

和桂莲

摘 要:审美人类学产生于20世纪后期,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给美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范式,更加追求多元化的音乐审美。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教师将这种审美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会音乐审美,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声乐教学添加了更多的内容:声乐教学不仅要学习普遍性的东西,还要追求学习地方性知识;声乐教学不仅仅学习技术性的东西,还要注重声乐作品的文化性;声乐教学也不能只限于课堂的学习,还要深入田间地头来学习、感悟音乐。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声乐教学;策略

1 审美人类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1.1 地方区域性意识

地方性知识的提出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知识观变革的产物,这个概念可以这样解释:它存在于特定的情境中,这个情境包含了多种因素,如历史、文化、民族等,在这种情境中生成并慢慢地演化成为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是审美人类学中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两者的倾向不同,前者强调审美的普遍适应性,后者强调的是审美的差异性与多元化,不提倡空洞宽泛的欧洲美学叙事风格。我国的现代教育就是借鉴西方的,现代音乐教育也不例外,所以很大程度上留有西方音乐的文化特色,对我国本地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音乐缺少关注,音乐因而缺乏多样性。我国的声乐教学的审美都是一种普遍的审美观,音乐作品的选取也大多数是西方类似的“优美”、“典雅”等审美观为主的,较少有地方区域性的音乐审美,如果学生在演唱此类歌曲时,不了解地方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时,很可能错误地解读音乐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因此教师在讲授地方音乐时,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习、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地方文化内涵,领悟其思想精神,最后很好地将其演绎出来。

声乐教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拥有55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我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音乐审美大多数是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因此相对来说,少数处于弱势地位,但少数民族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音乐文化体系时,才能发挥审美的地方性色彩,我们在学习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时,也要提前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应该尊重这种文化而不能对其进行误读。世界上包括我国在音乐作品的选取、演唱上,都是以意大利、德国或者是奥地利的艺术歌曲为主,选取欧洲地区以外的歌曲非常少,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歌曲很少甚至是没有,声乐学习者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到的是一种单一的审美观、没有开阔的视野,具有封闭性与文化审美狭隘性。而审美人类学的提出,使人们更多地学习地方性知识,冲破西方单一音乐审美思想的束缚与限制,树立多元化的审美观。因此,要利用这种知识观点,积极学习世界各地区的优秀音乐作品,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感知音乐作品的多样性之美。

1.2 文化习俗意识

任何的艺术审美活动都是建立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与文化语境中的,这些文化背景与文化语境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思维习惯、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而现在的声乐教学活动与文化社会是分离的,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审美,没有较多的人文情怀与多元化思维,这种教育形式下很难有个性而经典的作品出现。并且在这种审美观的推动下,选取的音乐作品更多地倾向于“高雅”的定位,这些作品高深莫测远离现实生活世界,不符合深入关注人类生活与世界的价值观想法。这种审美观点认为声乐艺术教学只有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与具体的文化习俗结合起来,才具有丰富的生命力,才能表现出更为深刻的情感。因此,声乐教学中无法与文化习俗背景相脱离,陕北的民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陕北民歌植根于那片黄土高坡上,地理环境不是很好,人们生活艰难,由此创作出来的民歌赋予地方特色与地方方言,将劳动人民的生活忧愁很好地用歌曲表达了出来,歌唱者如果缺乏相关的文化内涵与背景知识,在歌唱时,即使有高超的歌唱技巧,也不能够很好地演唱歌曲,也不能充分演绎出这些民歌的真实意境与灵魂精神。

2 审美人类学下的声乐教学策略

基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声乐教学策略选择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田野工作”的方法来制定声乐教学策略,这种方法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方面也很多,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地具体分析下制定的教学策略。

2.1 田野工作与审美人类美学的结合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人类学成为一门正式独立的学科,田野工作没有具体的定义,但大体上来说就是必须在实践中参与活动,与社会空间积极互动。审美人类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它的这种特征更加需要田野工作的加入,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美学观点的抽象的逻辑理性主义,是一种更为科学与动态的科学美学思维,这种美学研究缺乏对生活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没有对艺术审美的切身体验。将田野工作引入美学研究可以很好地改善美学研究的死板状况,另外,还能够引起人们对于民间音乐审美的重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缺少文字记录载体,要想及时地获取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审美,就应该积极地进行田野工作,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体会到其很好的审美意境。因此,当前审美人类学,需要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入实践生活中,对中华文化特别是那些底层的边缘文化进行努力改进,找到其特点所在,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注入声乐教学之中。

2.2 田野工作与声乐教学的结合

我国的声乐教学一般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师主要是以教授技能技巧为重点,根据自己的审美理解来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这种指示下,对教师会产生一种依赖的情绪,机械重复地模仿,而缺少人情味与生活的真实经验,需要走出课堂,深入田野进行田野工作,更好地学习声乐知识,增强实践感受能力。教师在教授声乐知识时,要重视中国的民族声乐知识与作品,深入实践生活中去,做好“田野工作”,在田野工作中感受音乐作品的审美情感,感知音乐的生活之美。我国的许多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都经常深入田野中去,他们将自己在田野中的实践经历与审美体验加以融合,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最平常最亲切的感情,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同时还要积极向民间的歌手、戏曲艺术家学习,他们有的是民间的高手,经过这些田野工作之后,他们再去演唱歌曲时,就充满了感情、充满了生活气息,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与陪伴下积极进行田野工作,体验生活,走访地方人家与民间艺人,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并与他们多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的音乐知识信息。

3 结语

声乐教学是一个审美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将这门课程讲好,首先就要了解审美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我国现代声乐教学的现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分析审美人类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最后利用这些特点,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具有实用性、合理性的声乐教学策略,实现审美人类学与声乐教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戴剑武,张素枝.论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声乐教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1):140-143.

[2] 霍磊.声乐审美群体的审美要求与声乐教学[J].教育探索,2006(3):99-100.

[3] 郑德芳.声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导刊(上),2010(5):86-88.

[4] 张晓俊.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审美[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9):58,69.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