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汶上方言的比较句
2015-05-30李磊
摘 要:汶上方言的差比句和平比句在句式、句法和语义方面都有别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肯定差比句用“跟/赶/似”作为比较词,否定差比句则是在肯定差比句的比较词前加“不”。通过这些句式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比较对象、被比较对象和比较结果在语义上的特征。
关键词:汶上方言;比较句;语义
1 汶上方言比较句句型
差比句:
1.1 肯定差比句
第一,N1+跟/赶+N2+A/V(N1代表比较的主体;N2代表比较的基准;A代表形容词性的比较结果;V代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比较结果。下同)。
他都跟/赶你高啦! (1)
今们儿都跟/赶夜儿里热啦! (2)
今年里麦子跟/赶年时里好啊。 (3)
“跟/赶”是意义虚化的比较标记,只起到对比较对象的标记作用。聊城、泗水、兖州、微山等地用“赶/跟(得)上”,汶上方言则不用“得”。汶上方言中也常使用“比”作程度相差大的双方比较,尤其是年轻人使用的较多。但以上这类句子相近,但不能达到完全平比的差比句,整个句子含动态性,表示原来主体不如基准,现在主体已经超过基准。这类句子在比较标记前可以加上副词“都/快”来修饰,句末一般有“啦”呼应,带有感叹意味。“跟/赶”的词汇意义虽消失,但感情色彩上往往含有一定的积极意味,所以句子的比较结果是表示“好”的。在强调性句子中,句子意思是反意。例如:
谁跟/赶你好! (4)
例(4)是说“谁都没你好”。这种类型的差比句具有极比的性质,实际是将除N2之外的所有人与N2比,但比较结果是N2是较范围内最好的。这种句式的使用范围较狭窄,只用于表示嘲讽的语句中,在汶上方言中未见被普通话同化的趋势。
第二,N1+A+似+N2。
一个野似一个。(一个比一个野) (5)
他大似你。(他比你大) (6)
“似”是意义虚化的比较标记。这类差比句较前“跟/赶”类差比句一个最大不同是比较结果在比较标记前,“似”与普通话中的“比”意义相同,只不过“似”前后的N1与N2多数情况是同一名词。
1.2 否定差比句
第一,N1+不跟/不赶+N2+A/V。
小王不跟/不赶你大。 (7)
你个子不跟我(高)。 (8)
这种句式在汶上方言中极为常见,这一句式比“跟/赶”的肯定句式还常用,甚至大于“比”字句的使用频率,尤其作为强调时。这种句式的成分与“跟/赶”的肯定式差比句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句中的比较结果可省略。但并不是可以无条件的省略,必须在语境明确提示的情况下才能省略。此句式在日常用语、俗语中使用广泛。例如:
三山流水一分田,种地不跟/不赶种菜园。(俗语:种菜比种地好。) (9)
妗子再强,不跟/不赶亲娘。(俗语) (10)
从上面的例句我们可看出汶上方言比较句式与普通话的比较句式“比”的差异:汶上方言的这种句式中消极比较项在前,积极比较项在后;而在普通话“比”字句式中,则与之相反。普通话中的“不比”也与之不同,意思有很大不同。“他不比你高”除了含有“你比他高”的意思之外,还含有“你个子和他一样高”的意思。
第二,N1+不胜+N2+(A/V)。
论人品,他不胜他弟弟。 (11)
他不胜我高。 (12)
这日子一年不胜一年。 (13)
天气一天不胜一天。 (14)
从上面的例句可看出“不胜”后既可加比较结果,也可不加,汶上方言倾向于不加比较结果。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现在的年轻人已多用“比”字句,只有年纪较大的人还使用这种句式。例(11)中,比较双方能够提炼出一个共同比较项,这个比较的方面常被提到句首,使之成为话题。例(13)和例(14)表示程度随时间的发展而加深。N1+不胜+N2+(A/V)的比较句式,目前只有老人在使用,年轻人常使用“比”字句,故此句式逐渐被淘汰。
2 比较句的语义关系
在比较句中,N1和N2是比较和被比较的关系,因双方在语义上是相互照应的。如果N1、N2是在某方面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且双方就此差异进行比较的话,比较的相同的方面可以省略。例如:
女里搞政治不胜男里。 (15)
如果比较双方能够提炼出共同比较项,习惯上往往将它提到句首,作为话题。例如:
论人品,他不跟他弟弟。 (16)
论长相,他不跟他妹妹。 (17)
比较主体只能充当主语或话题,谓语或谓语中的一部分不能作为比较主体,除非将其提升为主语或话题,这时谓语或谓语中的一部分在语义平面已经名物化了。例如:
论好吃,水饺不胜包子。(“好吃”指好吃的程度) (18)
论打扮,她不跟他妹妹。(“打扮”指打扮的程度) (19)
在普通话中“比”字句可以含有比较的补充值,如“我比他大十岁”,但汶上方言的比较句却不能带有具体补充值,只能包括N1与N2的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在某一方面有差别并不能表明精确的差比值。
*他赶我高十厘米。他赶我高。他比我高十厘米。 (20)
*他不胜我高十厘米。他不胜我高。他比我矮十厘米。 (21)
汶上方言中的比较句与所有语言中的比较句一样,一般选性质形容词作比较结果,常选的是单音节性质形容词作比较结果(如“强、好、高、大、香”)和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如“热闹、干净、聪明、大方”)。由于状态形容词本身就表描写意味,不符合汉语比较结果一般用形容词原形的特征,故不能用于比较句。例如:
天不胜海蓝。*天不胜海蓝蓝。 (22)
梅花赶桃花香。*梅花赶桃花喷香。 (23)
3 小结
汶上方言肯定差比句用“跟、赶、似”作为比较词,“似”字差比句在句型上较为特殊,将比较结果放在比较标记前,构成“N1+A+似+N2”句型,且N1、N2多数情况下是同一名词。汶上方言否定差比句是在肯定差比句的基础上,比较词前加“不”,构成“N1+不跟/不赶/不胜+N2+A/V”句型。“不胜”类差比句在句型上较为特殊,常提炼出共同的比较项,并将比较项置于句首,使之成为话题, “N1不如N2”。肯定平比句为“N1+给+N2+一样/差不离儿/不得离儿+A/V”,在这一句型中,如比较方面不出现时,那么语义上就比较笼统。还用两种平比句型:N1+给+N2+似里和N1+给+个+N2+似里。这两种句型都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后者大多含消极意义,且无否定式。疑问平比句主要是在句末加语气词“白、么、不”。另外,在汶上方言差比句中,若N1、N2是在某方面存在差异且双方就此差异进行比较的话,比较的相同方面可以省略。谓语或谓语中的一部分不能作为比较主体,除非将其提升为主语或话题,此时的谓语或谓语中的一部分在语义平面上已经名物化了。汶上方言比较句一般选用性质形容词作为比较结果,且不能带有具体的比较值。
参考文献:
[1] 孔丽.曲阜方言比较句探究[J].语言文字,2010(1).
[2] 刘丹青.语法研究调查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罗福腾.牟平方言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J].方言,1981(4).
[4] 罗福腾.山东方言比较句的类型及分布[J].中国语文,1992.
[6] 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
[7] 徐复岭.山东方言比较句式溯源简说[J].中国语文,1995(2).
[8]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3).
[9] 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M].余志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李磊(1990—),上海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