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之初探
2015-05-30周雨垚
摘 要: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发展的背后,融合了许多值得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所需要借鉴的东西,香港电影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也正是未来中国电影发展所需要注意的,其中不仅仅包含艺术上的创新,更是一条交织着市场、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链条,只有把握链条上的每个方面,找准找对其平衡点,才能真正发展香港喜剧电影,发展中国电影。
关键词:香港电影;喜剧;新世纪
1 前期香港喜剧电影综述
20世纪的香港电影人铸就了代表着勤劳奋斗的“狮子山”精神,在这样的精神号召下,造就了一批有能力有思想的导演,他们所导演的电影也让香港电影成为世人所瞩目的焦点。从狮子山到国际金融中心,从油麻地到铜锣湾,香港从小小的渔岛成长为今天的国际金融城市。而随着经济脉络的发展,20世纪的香港喜剧电影也成长起来。一方面,百余年的发展中,香港电影从单纯的滑稽喜剧发展至社会生活喜剧、市民喜剧、功夫喜剧、神怪喜剧、无厘头喜剧等等丰富的喜剧电影种类,在不同阶段的电影当中亦体现出不同的社会经济潮流;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和喜剧元素的不断探索和融合,香港电影正在努力开拓属于自己崭新的市场。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在不同阶段都可以从电影中感受到香港本土民众所具有的世俗利己主义背后,所带有的坚韧、乐观的精神。
2 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的现象特征总结
2.1 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的背景分析
进入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的构成背景相较于20世纪更为复杂。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完善的工业体系,但由于自身岛内市场狭小,发展空间极为有限。经过“九七”过渡,跨过所谓的末世危机,在2003年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订之后,香港电影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放弃,开始对内地市场的重视,使得“合拍片”逐渐成为趋势。通过合拍片来开拓内地市场,通过CEPA,香港电影在内地发展拥有了许多便利,如享受国产片的待遇和不受配额限制等等。王家卫导演的《2046》在内地的票房收入达到3500多万元,在香港最多也就700万元,香港和内地合拍片的优势显而易见。[1]除了市场拓宽的需要外,还有多元文化的吸收和传统文化的回归反哺。香港本土的文化中其实也有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创新。和大陆交流,文化认同也是喜剧电影发展中的一部分。
2.2 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形势分析
香港电影进入新世纪的“发展”,其实困难重重。首先是好莱坞大片在港内的轰炸。2006年,“香港电影过3000万的仅《霍元甲》一部,而《达芬奇密码》等4部非港产片在香港首轮上映就都创造了3000万的票房”。[3]另外,韩国等东亚电影的夹击。随着2001年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在亚洲的风靡,“韩流”电影在亚洲各国迅速蔓延,甚至此部电影还被搬上了好莱坞荧幕。港式风格的功夫片和喜剧似乎成了过气的象征。而CEPA等相关协议签订之后,合拍片让香港喜剧电影有了更为丰富选择的同时,也解决了岛内市场狭小的问题。香港电影似乎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可是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香港电影给予厚望的“合拍片”并没有给新世纪香港电影的发展带来起色。在整体寒流的形式下,香港喜剧电影也受到重创。
合拍片下的香港喜剧电影也在努力谋求自己的出路——加入更多内地人所熟知的演员和喜剧元素,企图收获更好的票房效果。不可否认,吸收了更多内地喜剧和文化元素的香港喜剧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在内地的“水土不服”,而对于其北进中本土喜剧元素的负面评价从未断过。一方面,吸收香港和内地元素的喜剧电影在内地尽管斩获一定票房;但另一方面口碑切不尽人意,如光线影业和香港东方电影公司合拍的喜剧贺岁片《家有喜事2009》,被诟病“炒冷饭”,内容没有诚意。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的改变,香港喜剧电影似乎总在试图拾起当初的辉煌,然而事与愿违,在总体进程发展中屡屡受挫。
2.3 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的特征分析
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既继承了20世纪香港喜剧电影的一部分特征,同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显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这也为本来就复杂的香港喜剧电影增添了许多新的注脚。
第一,资金和人员构成的不同。这一点同样是合拍片的大前提下带来的变化。香港喜剧电影不再只是独立资金进行创作拍摄。而大陆演员的加入亦让演员成分出现了变化。
第二,剧情模式的“回归”。一方面,“港味”的流失促使一部分香港导演开始追溯黄金时代香港喜剧电影的剧情模式,企图利用此种模式来弥补“港味”的流失;另一方面,剧情模式下对经典系列的延续拍摄,也在试图唤醒人们对香港喜剧电影黄金时代的共同记忆和情感。例如,《家有喜事2013》,正是对《家有喜事1992》《家有喜事1997》系列的延续,然而惯用明星大卡司的制作却在剧情内容上的“换汤不换药”,换来的只能是“时不我与”的嗟叹。这样的一种模式的回归,似乎也像是在向人们昭示着好莱坞经典模式的长期适用性;剧情模式的回归,也象征着好莱坞电影对香港电影文化上的蚕食,香港本土电影保卫战举步维艰。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无厘头”精神的流失。80年代末所刮起的“无厘头”的旋风,让香港喜剧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拥有了辉煌的成就。在其搞笑形式的背后,是深厚的香港文化积淀。在香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每一个香港人都深谙“勤奋”之道。而生活在底层的草根,心怀梦想,勤奋工作,但却可能一辈子都还只能生活在最底层。“无厘头”喜剧电影中的喜劇因素,笑中带泪。例如,20世纪末,“无厘头”风格喜剧代表作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剧中男主人公尹天仇在戏份被抢后独自一人坐在场景棚外,一段类似内心独白的背景音乐响起:“屎,我是一摊屎,命比蚊便宜,你坐奔驰,我挖鼻屎,自知死也再难移……”字句中带着无厘头风格喜剧元素中特有的辛辣通俗,以最脏贱的东西自比,这样自嘲的背后正是对香港底层百姓在生活中挣扎的真实内心写照。但进入新世纪,CEPA的签订,“合拍片”潮流的兴起,香港喜剧电影在剧情开始吸收内地的喜剧元素成分,电影的资金和人员的比例构成出现变化,逐渐丧失本土文化个性。除去香港无厘头喜剧电影掀起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广泛讨论、审“丑”的兴起、对平民视角的重新定义外,“无厘头”更是香港电影精神的一支代表。“无厘头”的流失让属于香港电影的“温情”随之流失,香港喜剧电影在新世纪的所谓潮流中迷失了属于自己的东西,香港电影精神中多面立体的构成土崩瓦解。
3 个案分析——以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金鸡》为例
作为社会边缘群体的小人物始终是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叙事主体。[4]赵良骏所导演的香港喜剧电影《金鸡》,拥有一个独特的视角,但似乎游离于刚刚所总结的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特征之外。《金鸡》是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在发展上的一次转折,或者说更像是一个分流点。在合拍浪潮开始逐渐成形时,《金鸡》没有跟随合拍的潮流,而是选择坚守香港本土风格,从而成为一部从导演到演员都是香港班底的港式本土作品。《金鸡》通过由吴君如扮演的老妓女阿金和James的对话,以自述性的回忆形式、独特的个人视角,展示了香港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历程变迁。剧中一串人物,小钢炮,刘德华,医生,叶子强,陈老师,Richard,通过他们和阿金的接触来展现香港不同阶层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质;无论是带有些变态的倚恋,还是真情的流露,或是沉默下的隐忍,这些人物元素的混合浓缩成了一杯原味奶茶。如果说前文中所提到的人物所构成的是一杯港味奶茶,那么有了女主角阿金参与的调味,正如加入珍珠的奶茶,让整杯奶茶中的港味变得更加浓郁完整。
在上文提到,《金鸡》是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发展的“分流点”。在这部影片中,“两面性”让其不仅糅杂了20世纪香港喜剧电影的部分特征,其身上还带着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的隐性基因。
在继承20世纪香港喜剧电影的特征方面,首当其冲的应该是《金鸡》对于草根阶级的关注。《金鸡》在平民生活的题材上发掘更进一步,选择剑走偏锋,通过一个过气妓女“阿金”的经历来投射香港的发展。剧中,阿金十五岁就开始“下海”,做过按摩小姐,做过舞女,成为妓女,辛苦赚钱买了房子,有了孩子,遇见自己的爱情,割舍自己的爱情和孩子……其中有段这样的情节,阿金去帮医生按摩,问医生在美国有什么见闻,医生很平淡地带过“美国能有什么见闻,美国是不变的”。阿金脸上的失落显得明明白白。她只是想从医生口中知晓自己爱人和孩子的近况。最后还是阿金自己忍不住,拿出一个电子琴玩具,托医生寄给自己的孩子,脸上迫切,嘴上却还是说“反正你经常去美国,顺道带给他就好”此时的阿金,不再是一个妓女,而是一个男人的爱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果忽略阿金特殊的职业,似乎“阿金”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张三李四的缩影,她的苦恨挣扎真实可触摸,不同年龄阶段阿金遇到的问题,每个普通人都会遇见。这也正是这部影片选材的可贵之处。其二,“无厘头精神”的树立。进入千禧年阿金也遇到生活危机时,坐在家中,看着电视中刘德华的广告入迷,没料到电视中的刘德华从电视中爬了出来,并且嘱咐阿金“你千万别不要放弃”。生活中亦真亦幻的场景,小人物对于作践自己的不以为意和对于“活下去”的坚持,这也正是无厘头精神中所提炼出的特性。熟悉的《狮子山下》“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香江不朽名句”的背景音乐出现,阿金的生活也开始渐有起色。《金鸡》最后完满的结局,乍看落入俗套,运用无厘头喜剧电影惯有的大团圆,其实影片发掘了“无厘头精神”中更有深意的一层:小人物的勤奋和向上,最终也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分收获;小人物的拳拳力量,最终能够改变整个社会。
既有承前,“啟后”的特性也不容小觑。如果说早前的港片更多的是对内地有关内容的刻意抹杀和有意扭曲,在《金鸡》中这些则显得更为平和真实。片中描绘了90年代的香港人口中所谓的“那件北姑”,即大陆北方来的女人介入香港色情服务行业这段历史。对这样一段历史通过同为妓女的阿金描绘出来,显得尤为真实。而对于这样的冲击,阿金只是一句“全都为了一口饭,怎么都能怪他们呢”来总结无论是大陆还是本土港人,各人有各人的辛酸。虽然《金鸡》不是一部合拍片,却已经在内容上呈现出香港与内地的紧密联系。
4 香港喜剧电影发展的经验及借鉴意义
香港喜剧电影在自己的发展中也遇到许多挫折,其中所获取的经验值得借鉴。第一,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与保留。港式喜剧之所以能够受到瞩目,正是因为香港喜剧电影中充满个性化的创作。而其中的“不同”正是基于香港本土文化的雄厚根基。一般依托粤语的进行表达的、带着特有的本土文化和混合的文化正是香港喜剧电影元素的重要部分。在这样的本土化基础上让观众产生或是亲切感或是新鲜感。第二,岛内、岛外市场兼具。由于现在香港过多关心开拓内地市场,导致本土的电影举步维艰。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合拍片成为主流是拓展香港电影的方式,但是合拍片中的“香港精神”不能缺失;香港本土电影可以利用独立电影的方式进行电影的投资创作保证香港本土文化精髓。第三,跟风严重。香港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让电影不需要过多创作,以市场为导向,香港电影成为流水化作业,批量生产。这直接导致在某一时间段内某种类型电影极为风靡。但同种影片在市场过度泛滥直接导致市场内供过于求,观众审美疲劳,最终引起香港喜剧电影的质量下降。
香港喜剧电影作为香港电影的一支,特别是中国电影的一支,其成熟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措施值得国内电影发展借鉴。其一,是对本土文化的保留。过度迎合,换来的可能是票房的胜利,但代价更多的是自我的丧失。其二,正确对待市场,国内和国外市场兼具。诚然,香港岛内市场有限,从可持续性的发展观来看,开拓内地和海外市场是必然之举。但过于对内地元素的重视,导致港内票房榜屡屡被好莱坞大片和其他亚洲国家电影所占。正如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发展所提供的借鉴,中国电影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市场依然重要,但在影片中投入能够让本土观众同样产生共鸣的元素才是真正开拓市场又保住市场的方式。其三,预防盲目跟随市场拍摄电影导致电影产量过剩。这也要求中国电影产业整体环境能够提高,中国电影制片行业整体素质能够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思远.对香港和内地合拍片现状的探讨[J].当代电影,2007(3):65.
[2] 叶月瑜.一个市场化视角分析——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的产业与内容变化[J].当代电影,2010(4):131.
[3] 周星,赵静.论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荣共生[J].戏剧艺术,2008(1):66.
[4] 郑淑玉.论许冠文民生喜剧的审美追求[J].电影新作,2013(2):23.
作者简介:周雨垚(1991—),女,湖南邵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