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换位思考
2015-05-30陈春玲
陈春玲
【摘 要】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扮演“教”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来认识体验、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即教师还扮演“学”的角色,从而成为学生探究知识道路上的合作者。要思学生所思、解学生之惑、料学生之错。
【关键词】 新课程;思学生所思;解学生之惑;料学生之错
【中图分类号】G6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新课程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对教学目标阐述的角度及落脚点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从教室“教”的角度提出来,规定的教什么、如何教,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现在新的课程目标直接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直接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身,关注的焦点是学什么、怎么学、学的如何。这就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扮演“教”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引路人;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来认识体验、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即教师还扮演“学”的角色,从而成为学生探究知识道路上的合作者。
那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换位思考,成为“教”和“学”这两种角色的化身,进而能灵活转化、进退自如、即使与生学融为一体呢?下面就以笔者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思学生所思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师只有真正地思考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缩短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沟通,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提高教育的质量,从而培养出有个性,有发展,有创新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住学生思维的脉搏,更好地实现与学生心理上的沟通,使他们对学习的知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在上课时,每次都要观察学生的眼神和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在教授具体知识时,还要观察学生对本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的确,当今社会的许多学生都是家中父母的“宝贝”,受到过度的呵护与溺爱;学生的个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性;所以,引之而来是学生时而在课外、课内时常违纪,且又让教师说不得,承受力较差。鉴于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以及学生所处环境、所处地位考虑,教师应不时地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换换位;正所谓“换位思考”。当学生违纪时,适时地与学生调调换角色,为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分析分析事因,想想若自己身为学生一方,为何会犯这样的错误,犯这样错误是否背后有一定的原因,且又是学生难以说出或者教师根本就没给学生说明的机会;采取严厉训斥、大声谩骂、讽刺挖苦等“一棒子打死”的错误措施;导致学生即没有为自己“申诉”的机会,又没有得到谅解的机会。故若此时,教师能适当地与学生在心理上“换换位”,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采取态度上和蔼可亲,语言上语气平和,方式上冷静思索,行为留给学生辨因的机会;若是如此之举,想必学生定能有机会大胆跟老师细说事因,教师也不至于走“歪路”,行“误法”,取而代之是良师益友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弄清事情原因,从而合理地解决所发生之事,从而让学生在富有师爱的教育当中感受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有错必改。
二、解学生之惑
我们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意味着我们要时刻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但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处在不同的层面上,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比较容易,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但从学生在角度看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由此导致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最终导致师生交流的障碍,就需要教师采用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实现由易到难的转化。教师要多一点耐心和细心,多示范、多讲解、多交流、多纠正,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实验技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平日在施教过程中,总是告诉学生,要带着疑问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学的深、学得透彻。其实,这个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教师发现问题,必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以思考,也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找到良方,给种种困难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理论和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势必会促进我们新教材的落实,促进我们新课程朝着更好的方向以更快更平稳的势头发展。我们要解学生的惑,但我们自己也会有惑,要想做个好老师,交给学生自己的全部,只能是我们在解他人之惑前,先行一步,争取自己先明白了,清楚了!
三、料学生之错
适当时机,从学生的思维入手,故意让学生出错。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电解食盐水产物检验”这个实验中,笔者针对学生容易忘记某一操作步骤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找出一组学生,根据其连接的电路让学生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自己去查找问题根源。在习题讲解中,估计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可以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然后让学生自己当评委,通过集体讨论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修改。这样做比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思学生所思、解学生之惑、料学生之错”,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