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兴趣教学
2015-05-30黄桂兰
黄桂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极其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让爱心充满课堂
首先,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入语引入新课;其次,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师的博爱。正如陈垣先生教导我们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可讥笑学生,只要教师心中充满爱,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就会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尽力给予融入学生血液的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数学学科本身很抽象,有时甚至很枯燥,因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水,就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作为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细心洞察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
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计算220÷40一题,我让学生先尝试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学生交流结果:“商5余2”“不对!应该商5余20”学生突然间闹开了,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
三、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小学生表现欲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甚至到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一题多解,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讲解。通过不同学生展示不同的解法,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增强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从而对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认知障碍,加快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一旦知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的信息又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浓缩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高潮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