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地方文脉与当代城市艺术视觉形象研究
2015-05-30冯大康张青荣
冯大康 张青荣
摘 要:本文基于连云港“文化强市”的城市发展战略背景,侧重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对连云港地方文脉中的“神奇浪漫的视觉元素”进行挖掘和提炼,探析其运用于连云港城市艺术视觉设计多个领域中的可能性,为连云港城市发展目标探寻新的思路。
关键词:地方文脉;神奇浪漫;视觉应用
0 引言
文化存在于城市多个空间里,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现代城市的灵魂。随着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的地域特色文化,加强民族自豪感和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是摆在当今中国执政者和知识分子面前最紧迫的课题。
1 连云港的城市发展定位
研究城市文化景观,应从本土特色入手。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连云港市,区域优势显著,历史文化深厚。改革开放之初,连云港市虽被列为我国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但发展仍然不够迅速。近年来,在连云港市委和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对而言,连云港市特色不够鲜明,经济、文化联系不紧密,各产业间互补性不强,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新的机遇决定了连云港必须依靠独特的地域文化,迅速打出“文化强市”这张牌,把“神奇浪漫的国际化海滨城市”作为新的城市建设发展目标,将深厚的传统地域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城市特色建构、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生态建设中去,进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 连云港地方文脉中的视觉审美元素挖掘
如何把连云港地域特色文化中蕴藏的抽象的“神奇浪漫”气质挖掘出来,转化成可视化的审美元素呢?课题组在对以将军崖岩画和西游文化为代表的连云港地域特色文化的“技”、“意”、“形”和“符号”四个方面仔细分析后认为,将军崖岩画和西游文化不仅是连云港地方文化的代表,其蕴含“神奇浪漫气质”的文化核心是“形式美”、“情感美”和“精神美”,具体表现为:
2.1 简约、抽象、质朴的形式美
从图形、符号运用的角度看,将军崖岩画在塑造单个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态,用极为简练的线条概括物体的形态结构,这种简洁的线条不同于今天的儿童简笔画,它是一种有意识的简化概括与抽象提炼。画面中众多人面、禾苗、树叶、太阳、星辰等符号主要用圆、方、三角等不规则几何图形概括组成。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岩画中,用几何化的图形概括自然物象并不奇怪,但将军岩画中的几何图形变化更为丰富、各个几何形之间整体关联性更好、形象刻画也更为生动有趣。9个号形态各异的人面,平面布局错落、交叠、疏密关系大具匠心,而且和其他自然图形符号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节奏韵律感,体现出鲜明的格律美。
2.2 自由、开放、率真的精神美
从艺术技巧和境界营造的角度看,《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运用超现实的艺术语言技巧,想象力大胆而夸张,而将军崖岩画稚拙的造型、粗野的质感、怪异的形象,其特色的形式技巧和视觉心理建构可谓精巧绝伦。将军崖岩画的创作者——几千年前东夷人的心理预期图形关系形成也许是无意识的或者偶然的,但这种无意识与偶然的图形表现手法和现代图形设计方法却非常暗合。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将军崖岩画中大胆运用了大量“异构”、“增构”、“重构”等各种“现代”图形创构手法(详见作者相关研究论文),这是令时隔千年的观者目睹此画时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的终极原因。此处值得强调的是,将画面9个大小、形态、表情迥异的脸谱似的人面与下方禾苗、上方星宿图形结合起来看,这些由不规则几何图形构成多变的人面均朝一个方向倾斜,似乎处于失重状态而飘飞在空中,似乎在暗示着时间与空间、暗示着天地人之间的奥秘关系,这就是四千多年前东夷人的构形观和宇宙观吗?为什么能给人如此自由、真切而又超然出世的心理体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这是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想法,也是思想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3 连云港地方文脉的城市视觉开发应用
“古为今用”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国一直遵循的文艺创作方针。我国虽为最早发现并记录岩画艺术的国家,但在原始岩画的现代创意开发领域,尚和欧洲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近年来,连云港市大力推行“文化强市”战略,文创产业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仔细考察发现,辖区内一些文化景观虽大多出自本土文化,但布局零散,且创意手法拘泥于传统原型,缺乏新颖性和原创性,不能体现“神奇浪漫”和“国际化”气质,也无法给稍有艺术欣赏眼光的外来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应将“形式美”、“情感美”和“精神美”三大连云港地域特色文化核心元素融于连云港城市视觉设计等诸多文化产业开发实践中,使古老的艺术散发出新的活力。
城市是人聚居的场所,深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当代艺术设计,其本质上是围绕着城市生活在进行设计。在打造“神奇浪漫的国际化海滨城市”过程中,文创项目开发不能生搬硬套,要始终遵循“原创性”原则,将“中国的文化风格”、“美”和“科学性”三者有机相结合。[1]一方面,从城市局部上讲,不能忽略外地游客、摄影和文艺爱好者等第三者的立场和视觉感受,城市入口处、道路桥梁、特色街道、街心花园、广场等最容易引发游客对这座城市遐想的地方要重点进行规划设计,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和主题。从城市整体上讲,要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方盒子”、“豆腐块”现象,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城市单元的造型、色彩、风格特色,更要综合考虑城市布局和整体传递出来的风貌和气质。在城市视觉改造中推行城市CI识别系统时,要介入政府力量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其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旅游景观系统、亮化美化系统、媒体宣传系统等各个环节都有效地统一贯彻执行。目前,连云港虽已建成徐福文化创意博览园、民主路民国风情一条街、海州非遗保护街区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但整合性较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在城市绿化方面,玉兰作为连云港市树市花已为大众所接受,不仅要在城市中规模化栽种,发挥玉兰树在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营造出神奇浪漫的意境,实现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课题组认为,在地方特色文化的城市化视觉开发设计中,不但要遵循“系统整体、突出特色”的原则,也要体现出“以城区核心带为中心、以重点人文景观为主体、以城市周边区域为补充、整个城市人文景观一体化建构”的城市视觉设计总思路。打造出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系统化的现代国际化海滨城市景观形象,彰显文化个性,提高市民审美感受和生活质量,让外地游客产生“记得住、留得下、还想来”的好印象。
连云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市民和国内外游客普遍都认可的标志物,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中山陵、岳阳楼、黄鹤楼、六和塔可以分别看成是南京、岳阳、武汉、杭州的城市标志,假设如果花果山、阿育王塔、将军崖岩画都不能直接作为连云港市的城市标识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连云港本土特色文化元素进行综合提炼,创造出新的城市文化标识。城市标识既可以是特色建筑,也可以是大型雕塑或景观。目前,不论是连云港赣榆的徐福、灌云的伊尹、东海的奔牛,孔望山的孔子望海、花果山的五圣取经和吴承恩雕像、海州古城的“秦东门”写实雕塑,还是华联广场的雷峰车和平山转盘的写实加抽象雕塑,都无法凸显连云港市“神奇浪漫在之都”的形象,不仅内容与形式不匹配,而且各自为政缺乏关联性。课题组认为,连云港的雕塑建设一方面做好统筹,注意城市雕塑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划,把它与城市建筑、山海风情与人文景观有体系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立足于连云港城地域(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文化特色,精心设计好城市雕塑的内容。可以从部落图腾、历史事件、古典名著、神话传说、历史名人形象等方面入手。在确定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招标和定稿方面都要规划统筹、群策群力,要依尊重文化、尊重客观标准的原则进行。
在绘画、工艺美术、旅游产品和影视艺术领域中进行创意开发,也应该将“原创性”放在首位。借助大学教育科研平台,课题组将项目研究的一些实践环节引入淮海工学院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中,收到了较好的实践成果。例如,我们将将军崖岩画中的同心圆、鸟喙纹、人面腾符号、星云天体符号进行综合夸张变化,凝练成一组组深具特色的创意方案,在城市现代壁画设计制作、装饰绘画、雕塑造型方案设计、手绘墙设计制作、插画课程、现代版画、公共涂鸦、城市景观、综合材料课程中广泛运用,以抽象性、简约化、格律美和装饰感风格特征,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设计方案和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在工艺美术、家居产品、服装、室内外装潢、橱窗、广告设计、影视艺术和旅游产品开发等项目中,课题组也投入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课题成果。例如,在旅游产品研发中,把将军崖岩画及西游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创意衍生品开发,产生了一系列有意思的设计方案。本课题实践成果,有的已在全国设计大赛中获奖,有的被企业看中和采纳并准备进行深入开发后投入市场,有的成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方向,激发出更多更深层次研究欲望,有的创意方案已和民间工艺美术部门进行合作开发,这些实践探索为连云港传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引擎与实践研究基础。
4 结语
放眼世界,以地域特色文化打造城市新文化形象,必须将目光从表现载体上转换到其最实质的、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城市整体形象建构方略上去,也必须将地方传(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统特色文化以现代国际化艺术视觉语言来建构和表达。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瑰宝俯拾皆是,连云港更是拥有让人艳羡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将军崖岩画和西游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世界闻名,它们是连云港市打造“神奇浪漫的国际化海滨城市”最有分量的文化底牌。连云港市只有真正具备自己的城市视觉文化特色,才能在国际范围内彰显独特魅力,连云港市这个美丽家园才真正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
参考文献:
[1] 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2] 李洪浦.太平洋岩画[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
[3] 杨沛儒.生态都市主义:5种设计维度[J].世界建筑,2010(01).
[4] 理查德·达根哈特.可持续的城市形式与结构[J].世界建筑,2010(02).
作者简介:冯大康(1972—),男,四川剑阁人,硕士,淮海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造型艺术。
张青荣(1972—),女,四川营山人,硕士,淮海工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设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