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2015-05-30白石
白石
摘 要:面对技工院校学生厌学现状,本文从学生自身及学校两方面分析了产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了克服厌学的对策。
关键词:学生厌学 厌学原因分析 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技术的转型和升级,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类型、层次、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技工院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建设的成败。由于我国技工院校的学生采取注册制,不经过任何考试就可以入学。这就造成进入技工院校学生的文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学校教育的不利,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观念越来越淡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读书无用,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对学习失去兴趣,出勤率低,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不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故意或无意的逃避甚至逆反,厌学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学生厌学的现状,分析、研究、寻找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并从最根本的原因出发,去解决这一难题已迫在眉睫。
一、技工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1.学生厌学与自身素质有关
(1)入学时学员层次差异较大,学习基础较差。技工教育从计划招生,统招统分,发展到自主招生,自主就业后,学员入学不经任何考试。各学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学员整体素质低下。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多为思想素质的修养薄弱,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弱势群体。这些学生在初中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相当薄弱,没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技工学校的课程特点与基础教育阶段有较大差异,课程特点决定学习方法的不同,学员不适应从初中进入技工学校的转变。
(2)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是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是升学无望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没有成功的体验,觉得自己在学习上不会有什么建树了,从而产生自弃、自卑的心理,对前途失去信心。这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没有学习的原动力,表现为逃避学习。
二是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是一项长期及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具有勤奋、不怕困难、执著、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毅力。然而,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就畏缩不前。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过分的宠爱,使学生形成骄横的性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好吃懒做。另外技工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其主要原因。
三是纪律性差。纪律性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一些学生缺乏组织纪律性,甚至有的无视学校的纪律和规定,随心所欲,无故旷课。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注意听讲,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导致学习不连贯,知识掌握支离破碎,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
2.学生厌学的学校层面原因
(1)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步伐不大。技工院校大胆的尝试,进行了各种教学改革实验,如“行为导向教学”改革、“CBE教学”改革、“目标教学”改革,有的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以及现在技工院校大力推广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有些学校教学改革效果较好,在某些专业取得了成功,但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学改革滞后,流于形式,没有掌握新教学模式的精髓和实质,教学效果不好。有的学校在教改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学校的实际,脱离学生现状,学生很难适应。还有的学校在部分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有的学校没有进行教学改革,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没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教师没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部分教师,只注重教书,忽视育人。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二是新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培训。有些教师没有读过师范教育,没有经过严格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教法培训,就急于上岗从事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不佳。
三是缺乏“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有些教师只能讲授专业理论,不能够从事实习教学和操作训练,有的教师只能进行实做训练,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师瓶颈。
(3)教学设备不完善。
一是实习设备不足。一些院校盲目开设专业,由于资金及其他原因,造成实习实训设备严重不足。部分实习实训设备陈旧过时,远远落后生产企业。
二是教学手段落后。没有完善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手段。没有建立完善的、适应教学的多媒体教室,没有足够的适应“一体化”教学的一体化教室。
(4)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社会上流传着一些错误的思潮,认为技工教育是“三流教育”,技工院校的学生,只能从事艰苦、繁重的简单劳动,没有什么人生价值,没什么前途可言。这些错误思想对学生思想上的冲击是致命性的,使学生思想混乱,丧失了理想和奋斗目标,觉得学习没有奔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没有进行强有力的职业理想教育,没有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必然会导致学生厌学。
二、技工学校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面对日益严重的厌学问题,应该由学校、社会、学生自身几方面共同配合,协调统一,多方面、多层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主阵地,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教育是根本。具体对策阐述如下。
1.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正确的办学理念为指导
(1)学校应该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办学。开设具备条件,有能力办的专业。不具备办学条件,盲目开设专业,就很难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教学质量低下,失去社会信誉,学生也会产生厌学情绪。学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本,在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秉持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处事,教会学生创造,更要教会学生做人。
(2)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提高职业道德课的质量是关系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大问题,对于充分体现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提高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职业道德课的质量是技工教育的生命线,是技工教育永恒的主题。
(3)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教育,全力做好就业工作。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技工学校学生中,有75%的学生缺乏职业理想,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所学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期望值过高,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艰苦、繁杂、枯燥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4)强化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责任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非智力品质是指人的智力行为之外的一些个性品质。如意志品质、合作态度、生命热情、创新精神等等,它对一个人的智力行为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智力的培养一定要重视辅以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行为乃至成就有着巨大的影响。聪明的人不少,但不是聪明的人就能成功。除了机遇、外因条件等外在的因素,重要的是成功人士具备成熟的心理和个性品质。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一定不能忽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5)加强对技工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及其他兴趣的培养。学校应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技能大赛、技术表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将学习实践的成果与课外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搞一些课外文娱体育活动。这些有意义、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形成团队精神,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团结互助优良品质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是培养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争先,不轻言放弃的品质有效办法,也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必要手段,它可以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的生活乐趣,使学生热爱校园生活,从而克服厌学心理。
2.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学生厌学现状的最好途径。应全面有效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使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结合得更加紧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通过发现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应坚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制度,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依托企业的教师培训基地。应该强化对新教师、外聘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教育学心理学培训,教学教法培训,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水平。应该通过教学能手大赛、教师技能大赛、优秀教案评比、优秀课件评比、优秀科研成果评比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
(3)加强适用型校本教材的开发。技工院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课程实施策略,密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趣相联系,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4)完善教学设备和设施。
一是完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工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实习实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习实训设备直接影响学生的技能培养。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的设备、技术、工艺在不断更新,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的广泛应用,制造业的智能化应用正快速发展,这些都要求技工院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实习实训设备。
二是完善课堂教学设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建立集多媒体、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为一身的“一体化”教室,这是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有利于克服学生厌学情绪。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金忠明.如何走出厌学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华.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 2011(3).
(作者单位: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