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初中生心理,做好语文教学
2015-05-30周银玲
周银玲
摘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力求接触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初中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存在着个别差异,仅语文兴趣上,也呈现着不同的倾向:有的对语言口头表达感兴趣,有的则喜欢书面描述,有的喜欢文学性描述,有的则简洁而理性,有的课外知识广博,有的就相对狭窄,有的兴趣持久,有的则容易转移,有的学生对刚认识的事情有兴趣,往往停留在认识上,缺乏实际行动,有的则会让兴趣产生有力的活动动机。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发掘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心理 差异 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初中生心理不够稳定,但可塑性强,语文教学应注意这一点。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语文教学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怎样把其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呢?
一、端正学习思想,重视语文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所以,学习语文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会讲话、讲好话,而且要会写文章。但是,由于学生学语文的心态不同,就需要教师细致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看日记(周记),個别谈心,有针对性的举行讨论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并给他们帮助和指导。这对端正初中生不愿学习语文、“重理轻文”或认为学好语文是为了追求名次、为了升学等不良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生活中到处是语文,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谈话、讨论,听广播、看电视电影、读书读报、与亲友的通讯等,都蕴藏着语文的因素。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编写板报、手抄报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和魅力。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表现自我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的情况。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对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不应主宰课堂,“独霸”讲堂,而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冲破闭锁心理的束缚。
1.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可以使学生尊师、亲师、信师,很自然地产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感情,乐于接受教导。反之,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处处以命令口吻要求学生,要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到压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有什么想法、创见,自然不会表露出来。所以,对待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宜多用商讨、肯定、赞扬的口吻,不用命令、否定、贬低的口气讥讽、嘲笑学生。
2.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表现。师生在课堂的情感状态、教学态度是从课堂气氛中体现出来的。课堂气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初中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更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教学时教师不要把不利于教学的情绪带进课堂。当心情不愉快时,在进教室前应迅速调整好情绪。教师轻松自然的表情,充沛的教学激情,丰富活泼的教学语言,再加上适当的体态语言,如鼓励的眼神,有激励作用的手势等,会使学生消除压抑感,思维的闸门得以开放,从而乐于公开自己的发现、见解,乐于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
3.激活学生成功心理,使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学困生也不例外。激活学生成功心理,使之从自己的劳动收获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能学好语文的信心。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就要考虑怎样帮助程度不同的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尝到成功的喜悦,形成并强化学习动机。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进步的关键是纵向比较,如书写比原来的工整了,发言比原来大胆了,都是进步。适当的表扬是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其次,对学困生要重点扶持,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针对这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低起点、小坡度的教学,在教学中为他们铺垫台阶,使他们顺利地一级级登上,摘到胜利的果实。此外,展示初中生的劳动成果,也会使他们在成功中继续奋进。如每次做作文后,对优秀者或宣读讲评,或收入班级优秀作文选中;传阅工整的作业练习;粘贴书法佳作等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
三、正视学习体验的差异,学习感悟多元化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内容都有独特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广阔的精神天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正视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与感悟,允许学生把不同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尽情表达出来。不同的见解,引发一个个的精彩发言,充分说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对学习的体验是千差万别的。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允许学习感悟多元化,并通过不同感悟的交互与碰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与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正视差异、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