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职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5-05-30陆一琳

职业·中旬 2015年12期

陆一琳

摘 要:本文以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网络组建与应用“项目二”中的任务四为例,阐述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并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与改进方法作了剖析与思考。

关键词:资源开发课堂 内化项目评价 资源生成

“单臂路由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这一课题是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网络组建与应用项目二中的任务四,该技术在中小型局域网管理中广泛应用。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原理抽象难理解、命令复杂枯燥、学生排故经验不足、课堂时间有限。为此,笔者尝试翻转课堂开展教学。现将探索过程归纳整理如下:

一、开发资源、课前自学

学生用自己的账号与密码登录学习平台,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自主学习:查阅电子任务书,观看任务分析动画。

学生在平台中下载观看原理微动画,该动画采用问题设置、逐步解析的方式,对难以理解的实现原理及抽象难懂的单臂、子接口等概念用动画的形式作了直观、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了该课重点;学生通过学习教师在课前录制的命令解析微课,初步掌握单臂路由实现命令;下载完成闯关小游戏,再一次学习实现步骤与命令。

自主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中进行理论测试,自查课前学习情况。借助模拟软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平台、班级微信群与同伴、教师互动交流,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法,至此,课前学习完成。

二、课堂内化、分层学习

1.问题分析

课堂一开始,设计教学任务1——问题解析。教师结合类比微动画讲解数据封装命令,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进行迁移学习。设计这一任务的意图是:教师分析了课前自测答题情况,发现第6、第8题答错人数超过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二,说明学生在前置学习中,对该课核心命令的掌握还存在困难,而此知识点也是技能考证的重要内容。

2.模拟练习

学生掌握数据封装命令后,进入教学任务2——模拟练习。打开模拟软件:构建拓扑图,划分VLAN;设置计算机的IP地址、网关;在交换机、路由器中输入相应命令。通过测试命令检测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该软件可重新设置,反复练习。

通过课前理论学习、问题解析与模拟练习,学生牢固掌握了单臂路由实现步骤与方法,突破了该课的教学重点。

3.实战操作

接下来,开展第3个教学任务——实战操作。该任务采用组间比试、竞争促学、组内合作、岗位体验的方式展开,每组5人合作完成:组员1配置交换机,组员2配置路由器,组员3连线检测,组员4撰写实验报告,组长组织协调,全程参与。其中,交换机与路由器的配置过程用SnagitEditor软件全程记录,生成录屏文件,为及时分析课堂学习效果提供实录资料。

4.故障排除

实战操作中,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是学习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们设计了教学任务4——故障排除。分3个环节递进展开:

(1)环节1:学生选择观看排故微视频,然后小组合作,自主尝试排故,教师巡视,个别点拨。

(2)环节2:教师对发现的共性排故问题作指导:与学生一起查看命令设置过程录屏文件,锁定之前输入的错误命令,分析错误原因,启发学生完成更正操作。

(3)环节3:排故结束,组内交换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开展分层教学:没有通过检测的小组教师借助录屏文件,对各组存在的不同问题作个性化分析、指导。学生反思问题原因、正确重设命令;通过检测的小组合作完成拓展任务,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操作技能。

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同学之间互助分层学习,教师查看录屏指导,学生反思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了常见故障的检测、排除方法,化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项目评价、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具体为:理论自测20%(课前完成)、方案讨论5%(课前完成)、仿真实验25%、真机验证30%、岗位素养20%。除后两项外,其他测试都在学习平台中在线实时评价,系统自动记录

四、课后拓展、生成资源

课后要求学生将该课实验报告与命令设置录屏文件上传至学习平台,择优充实到课程资源库,作为今后教学的学习样本与故障分析案例;并完成下一任务(用SVI实现不同VLAN之间通信)的预习。

五、小结

该节课积极尝试翻转课堂开展教学,通过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模拟软件、游戏、动画、微课等数字化学习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延伸课堂学习,充分关注学生差异,课堂教学灵动高效。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课前学理论、课堂练技能,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师生的交流更广泛,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学习更高效。采用启发、反思、讨论、探究等形式积极学习,构建了深度学习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